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社会实践
【韶山深处,伟人曾经】
发布时间:2019-09-04

2019年8月2日,八一建军节后一天,为了缅怀伟人,学习革命先烈英雄事迹与感悟老一辈革命家精神,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队赶往韶山进行参观与学习。


韶山是连接着过去与现在的红色革命纪念地,以毛主席故乡而闻名,是毛主席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劳动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为追随伟人脚步,探寻毛主席青年身影,队员们先后参观了毛主席广场,毛泽东故居,毛泽东纪念馆。


刚走入毛泽东广场,被青松绿柏和花篮所环绕的正是一尊毛主席铜像,庄严而肃穆。主席凝望之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八个黄底红字格外引人注目。在敬献花篮的队伍中,很多是年长的共产党员,也有一些青少年。在活动结束后,队员一同与毛主席合影留念。在敬献花篮的队伍中,队员们采访到了一位老军人张学则,己是古稀之年的他,依然精气神十足。在询问他此行的目的与意义之时,张学则老人说道:"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不是有一首歌是这样写的吗?‘毛主席在我心中是开国元首,开辟了新中国,新格局’,我是一名老的共产党员,来韶山再次缅怀伟大的毛主席,也希望你们这些青年大学生能像毛主席所言的清晨的太阳一样朝气蓬勃,为祖国努力争光。"听完此番话,队员们感触颇深。踏上毛主席的故土,穿梭时间的旅程,仿佛又回到那个革命年代。听略带口音的当地人讲述着关于毛主席的史迹,如先后主持过的湖南农民运动、长征两万五、八年抗战、解放战争以及开国大典。队员们不禁感慨,伟人的事迹如巨星闪闪,光芒四射,划过历史的苍穹。


毛泽东故居地理位置很是奇特,从主路靠一侧,要途经长达二十余米狭小的隧道,遂道尽头仿佛是另一个世界,隐蔽,像是"世外桃源"。青葱的田地夹杂着泥土的气息,简陋的土屋,孕育一位时代的巨人。随处的叉路口都有着志愿者身影,与志愿接待处的一位工作人员交谈中得知,华中农业大学的同学在不久前也于此地进行了近五天的志愿服务工作。他们对华农学子勤劳热心的志愿服务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当代青年大学生尽其所能回馈社会,是青年当代的使命与义务。参观故居的过程中,最让队员难忘的,应是正屋门前,由邓小平同志提笔的“毛泽东同志故居”七个黑体镏金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醒目,深深的印在了脑海里,还闪烁着革命之光,伟人之光。寒舍与简朴的生活用具都丝毫挡不住毛主席的文采与才华。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这样一方心灵的净土,让思想得以升华。


最后,队员们参观了毛泽东纪念馆,其中存放了许多毛主席生前所用物品。一路参观下来,队员们看到了破洞的袜子、毛糙的毛巾、半截的铅笔、磨损的球拍、写书法的底稿、没开封的白酒等遗物,无不令人感动于主席身居高位却依然勤俭朴素的风骨。原本诺大的双人床铺被堆积成山的书籍占据了一大半,堆满书籍的床陪伴了主席的每一个夜晚。挑灯夜读,早已成为主席的生活日常。毛主席既能指点江山,又能激扬文字。生平馆中陈列写许多毛主席的亲笔,队员向乾铭感慨道,黑板报上想临摹毛主席的亲笔签名,花费了近三个小时却达不到那种韵味,刚劲有力的下笔,一气呵成的成笔,实在是难以模仿。在一路的参观学习讨论中,我们结束了今日的行程,返程至长沙,而思绪却停留在韶山深处,主席故里。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有幸生于用无数革命鲜血争取来的和平年代。在毛主席精神的熏陶和培养下,应该更加清醒的认识到,青年人作为冉冉升起的“新太阳”所被赋予的时代责任与使命。青年人要在伟大的共产党的引领下继续秉承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刻苦学习并磨炼自身本领,带领中华人民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继续艰苦奋斗。


正如毛主席所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艰苦奋斗,勇于攀登的革命精神也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品质与觉悟。与时代同行,争做共产主义接班人,刻苦学习,砥砺前行。“红色”之旅激励着队员自主传承“韶山精神”,共同努力成为今朝风流人物。



文字丨信息学院 何欣怡

摄影丨信息学院 汪铃林

审核人:詹慧光

编  辑:向裕为


电话:027-87282012 E-mail: hntw@mail.hzau.edu.cn 地址:武汉洪山区狮子山街特一号华中农业大学

CopyRight© 2014 共青团华中农业大学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