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化艺术
【艺术节】达·芬奇主题科学与艺术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22-05-31

达·芬奇的一生究竟做了什么?527日晚,在图书馆五楼汇雅书邨“与张衡和达·芬奇对话”展览现场,来自校内外的6名嘉宾与60余名师生一起,共同探讨达·芬奇以及他所引发的思考与启迪。

这个科学与艺术沙龙,设置在“与张衡和达·芬奇对话”展区西侧。以《最后的晚餐》巨幅展墙为主背景,周围环绕着《蒙娜丽莎》《维特鲁威人》《岩间圣母》等绘画作品,以及达·芬奇手稿中的各类科学手稿素描图、相关评述,还有各类机械实物模型、图书馆馆藏相关图书等。

进入展厅,映入眼帘的除了达·芬奇的各类艺术、科学作品之外,一组黄色、橙色大型“问号”装置艺术格外引人注目,散落期间的黑色立柱上,则是倾注了部分师生充满好奇与启思的一串串小问题。徜徉期间,如果碰巧有哪个细节触碰到了你内心深处最柔软敏感的地方,想要仰望苍穹寻找一个梦想的出口的话,那么展厅上空贯通南北的深蓝色星空天幕一定不会让你失望。在那浩瀚深邃的宇宙中,不仅有达·芬奇这样照亮人类历史的巨星,也能安放任何一个寻求意义空间的寻梦步履。


沙龙正式开始前,不少师生陆续进入展厅,或三三两两,或独自一人在展厅里漫步、品味。

大家眼中的达·芬奇

“请问大家对这个展览有什么感受?或者曾经参观过与达芬奇有关的其他展览,有什么样的经历和感受?”沙龙主持人黄渡海一开场就从展览切题,把大家的思绪聚焦在当晚的主题“达·芬奇的一生究竟做了什么”。黄渡海是学校图书馆文献借阅部馆员,参与了“与张衡和达·芬奇对话”展览中达·芬奇部分的策展工作,多次为参观师生做导览。

园艺林学学院风景园林系副教授秦仁强多次带领学生参观“与张衡和达·芬奇对话”展览,他在沙龙现场从绘画角度入手,以《最后的晚餐》等作品为例,分享了油画绘画和基于绘画表现的技术思想,其中达·芬奇关于绘画技法的五个核心包括透视、比例、光影、素描、颜色等。“文艺复兴时期进入艺术殿堂的科学顺序,首先重视科学的理解,后面再是艺术的技术方法。”秦仁强认为,达·芬奇在《论绘画》里讲到的这些充分表明,科学和艺术紧密相连,“艺术是科学的一种表达形式,科学也可以更好地指引艺术向更深层次发展。”

曾经在意大利米兰理工设计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的黄雅婷,现在是一名新媒体运营总监,她在米兰生活了5年,也有幸通过预约实地观摩了《最后的晚餐》两次。黄雅婷在沙龙现场通过中西对比告诉大家,达·芬奇他们当年学绘画的时候,不仅仅学习绘画技巧,还需要学习调和颜料等各种相关知识,达·芬奇也在其中倾注了满腔的匠心精神,甚至还因此而拖延完工交货时间。比如,《最后的晚餐》创作期间,就因为在苦苦琢磨犹大这个形象的时候,恰遇吝啬的修道院院长催工,遂以该院长为原型创作了个性鲜明的黑脸犹大。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陈振夏用“斜杠青年”诠释达·芬奇。作为一名理学博士,陈振夏在本科期间获得了理学学士和文学学士双学位,在各类报刊媒体上发表过多篇社科文章,沙龙活动当天提前半个小时就来到展厅认真观展。在她看来,达·芬奇这样一个人类历史上少见的全才,年轻时就开始为了艺术创作学习人体解剖学,这种执着是其他任何艺术家,甚至大多数解剖学家都无法想象的。也正是因为这份执着,达·芬奇擅长绘画、雕刻、发明、建筑,通晓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等学科,被现代学者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

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谢宁静,研究明史和中国社会经济史,她从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谈起,认为达·芬奇的好奇心让人印象最为深刻。在她看来,达·芬奇始终对生活充满热情,把终生的精力都奉献于艺术与科学,这种鲜明的个性不仅成就了独一无二的达·芬奇,也给当下的我们留下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曾经在意大利多莫斯设计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的李诗卉,现在是一名设计总监,她认为每个人在看待达·芬奇的时候都无法脱离自己生活的时代背景,有着自己充满个性的关注角度,这也启发我们思考背后更深层次的诉求。理学院物理系讲师罗亮,曾在柏林工业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进修,是跨学科研究者,他在分享中抛出一个问题:“社会什么时候需要全才,是否每个人都有必要成为达·芬奇?”

能否成为达·芬奇

“作为一个全领域的天才,达·芬奇对各方面的事物都葆有无尽的好奇心,并且能投入精力探索。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发现新时代的达·芬奇,也就是那些更贴合现代社会的具有‘达·芬奇精神’的人呢?”六位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嘉宾们的分享,激发了现场师生的热切讨论,一个如何成为达·芬奇的问题开始从提问者口中变成了一个公共议题。

黄雅婷认为,“达·芬奇精神”的核心是“匠心”,任何人都可以具备“匠心精神”。“达芬奇涉及的领域很多,比如试验新的颜料等很多中途就放弃了,甚至很多绘画作品也都迟迟不能完工交付,这也算匠心吗?”面对这个疑问,黄雅婷认为,她所理解的“匠心”更多是对于一件事投入的热情、积极性与专注度,而不仅仅以坚持的时间长短来衡量。

罗亮认为,一个人要尽早地发现自己的天赋,然后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就像达·芬奇认识到了自己的绘画天赋,他为了绘画去研究几何学、骨骼结构等科学知识,这两者是相互成就的。秦仁强则鼓励同学们在青春年少时多去尝试,“我们一家都是画画的,但我们从来不会主动教自己的孩子画画。如果他喜欢画画,他自己就会去尝试,如果他不喜欢画画,他就可以自己去尝试别的感兴趣的领域。如果我们教他画画,反而限制了他的潜力。”

“艺术多种多样,也很难找到判断其优劣的标准,而科学一直给人一种很严谨的印象,抽象的艺术与具体的科学怎样才能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呢?”面对这个提问,谢宁静认为,“从古到今,美的标准不断变化,艺术的价值同样取决于它的时代背景,我们应该尊重不同时期艺术的差异。艺术与科学并不冲突,具体的科学让抽象的艺术变得更形象,抽象的艺术则让具体的科学变得更诗意。”

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AI作图、AI作诗都变得普遍了起来,并且似乎并不逊色于人类创作,有人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如果任凭AI发展下去,是否真的会取代人类呢?”黄雅婷对此毫不担心,她认为:“AI与各种程序是通过算法严格按照韵脚去写诗作图,但艺术需要的不是这种严格的标准,而是创作者表达出来的美感。在这一点上,人永远是更高级的动物。”


达·芬奇睡眠法是否真实有效,是否符合人类生物节律?如何保持工作与兴趣的平衡?个人如何对抗环境传递的焦虑,如何面对妒忌保持个人的步调?东方绘画的留白写意与西方美术的写实为何截然不同?为什么需要艺术?艺术对我们的功用是什么?什么是审美?艺术家欣赏的科学美,科学家欣赏的艺术美,是一样的吗?

沙龙从当晚7点持续到10点多,现场师生还意犹未尽,新的话题不断涌现,不同解读互相碰撞。“在参加这次活动之前,我对达·芬奇的印象就是一个很厉害的天才,感觉他遥不可及,今天才意识到尽管是天才,我们也可以在他身上学到很多人生道理。”英语2001谢玉媚的语气透露着惊喜,“同时也被艺术与科学之间微妙但紧密的联系给震撼到了,感受到从以前没想过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奇妙。”“对于我们来说,成为这个时代的达·芬奇或许不太可能,但是他那种对知识的探索欲望与好奇心,永远值得学习。”植保2004班杨可航认为,“这个沙龙非常有意思,师生共话这种形式让大家得以平等交换信息和意见,尤其是一些有趣的提问引得全场欢笑,而又有一些深邃的问题引人思考。”

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唐尚书在狮山读书节开幕式当天下午,就专门到图书馆五楼参观“与张衡和达·芬奇对话”展,沙龙当天也来到活动现场。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他认识的好几个同学第二天就要期末考试了,居然还跑来参加沙龙,“说明他们是对这个确实感兴趣,也足以证明学生们对于文化的热情。”唐尚书认为,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嘉宾和师生就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自由交流,“这个形式就蛮好,在真正的碰撞中大家都能触类旁通。要是这样的活动能够多开展一些,大家就能从不同角度不同视野,通过不同人的体验来增进认识和理解。”

“今晚很有收获!”“活动挺有意思的!”“同学们真的很好学!”“我们也从这个沙龙中学习到很多。”活动结束后,来自校内外的嘉宾都对这样的交流表达了肯定和期许,秦仁强则表示:“应该多一些这样的活动,相信会给人不同的启发。”

作为狮山艺术节的一部分,科学与艺术沙龙举办4期,目前已经开展了“外星人真的存在吗”“达·芬奇的一生究竟做了什么”两期,还有“谈色彩”“有没有平行宇宙”两期也将在近期陆续开展。

(转自南湖新闻网)

 

 

 

文字 | 学通社记者 王文颖 通讯员 杨正莲

摄影 | 通讯员 陈祎 祝鑫

审核人:祝鑫

编辑:张萌

 

电话:027-87282012 E-mail: hntw@mail.hzau.edu.cn 地址:武汉洪山区狮子山街特一号华中农业大学

CopyRight© 2014 共青团华中农业大学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