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晚,华中农业大学在综合楼501举行第八届“十大阅读之星”评选活动。14个学院推荐的17名候选人依次登场。图书馆副馆长张柱红、校团委副书记代金贵、本科生院教师周雷,以及各学院辅导员和学生代表共计86人担任评委。

在书海中寻找自己的“小确幸”
“我们无法穿越历史回访古人,我们无法身临其境去世界的各个角落。”来自经济管理学院的姜子岳认为只有书籍,才能够带领人们“穿越时空”,贴近与知识的距离。他喜欢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他的读书信条。他从各类书籍中博采众长,忘我地汲取着知识,在漫漫文海中寻找着自己的“小确幸”。

“阅读是一种成长,是岁月的沉香,是历史的积淀,教会我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当谈及阅读的意义时,来自信息学院的卢家伟忘情地说到。他的图书馆年借阅量高达122本,并在各大网站发表了20余篇诗词曲赋。“胸藏文墨虚怀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大学期间,卢家伟参加各类读书交流活动:在读书俱乐部和朋友们一起读书打卡;参加朗读者比赛,感受与倾听不同的阅读声音;在萤火虫交流大会上以书会友,彼此感悟不同的人生阅历……在疫情期间,他先后三次加入抗疫志愿服务队,只因读到于谦的“但愿苍生皆保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如此种种,卢家伟也在阅读中寻找到了自己的“小确幸”。
做阅读的“哈姆雷特”
来自外国语学院的孙逸芳以“我的阅读观”为题,向观众介绍了自己的阅读观——一切都讲方法论。她从“多读书”、“读好书”和“会读书”三个方面阐述了她的方法论。“畅读儒学巨著,遍览佛家经书。知遍海内外,通晓古与今。”是她丰富的阅读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她对不同好书的不懈追求;“陷进来体悟思想,拔出来理解学问。”是她的阅读手法。“一生阅读,芳兰竟体” 孙逸芳独到的阅读观带给她无穷的体验,让她追求永恒阅读的乐趣。

不论是沈复的赤诚爱情,抑或是林语堂的责任爱情,来自文法学院的研究生韦剑虹执着于在各种书籍中寻找不同的感情。她也热衷于探究古今中外的世事浮沉,从《上来透口气》她看到了二战中英国普通百姓的绝望,从《江村经济》她看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乡村治理的探索与思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她认为要在无数的书籍中提炼出精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停下,是为了更好的出发
“停下,是为了更好的出发。”来自理学院的谢文文向观众介绍了他的阅读方法,他认为阅读需要总结,需要将自己一段时间内阅读的数目以及内容特点进行汇总,从而加深记忆,提高阅读的目的性。当被问及如何长时间保持自己的阅读习惯时,他表示只有不断地总结,让自己看到收获,才能够保持阅读的热情。
“我想在阅读中获得温柔与细腻,和我想在课本中获得的理智与条理是一样多的。”来自动科动医学院的周士月如此评价阅读。她认为身为理科生,阅读是更加不可或缺的:“理性与感性需要综合培养,唯有如此,才能成为一名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周士月的阅读量超过2000本,发表作品20余篇。

来自资源与环境学院的肖新泱认为自己是一个“在阅读中苦旅的旅人”,她走遍祖国山河,去寻找文学大家的足迹。北京的林语堂,苏州的白先勇,湘西的《边城》……如同余秋雨一般,她在“苦旅”中,也不断地思考着何为阅读,何为自我。在肖新泱看来,在阅读中,时不时去追逐作者的足迹,品味作品中各地的文化特色,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本届“十大阅读之星”采取现场计票的方式,共收取有效票85张。经过激烈角逐,来自外国语学院的孙逸芳等十名同学脱颖而出,当选第八届“十大阅读之星”。
文字|校青传记者团 蔡泽
摄影|校青传记者团 李羽
审核人:王石径
编 辑: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