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思想引领
【党史教育】青年领学 丨 雷锋精神
发布时间:2021-04-20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深刻阐述了这些伟大精神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取得扎实成效,本禹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将围绕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等党史中的伟大精神进行深入学习宣传。本期,让我们跟随志愿者一起学习雷锋精神。

很多人都是听着《雷锋叔叔的故事》、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长大的,可以说,雷锋精神是一个时代的烙印,是奉献的代名词,虽然时代在变,但是不同时代折射出的精神光芒是相通的,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领学人简介:王雅捷,汉族,中共党员,内蒙古包头人。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研究生支教团党支部宣传委员。
    习近平雷锋精神金句: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它是五千年优秀中华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结合,“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这与我们党“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勤务员”都是一脉相承的。所以,雷锋精神永远值得弘扬。——习近平2018年9月28日在辽宁抚顺考察时的讲话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我国工人阶级应该为全社会学雷锋、树新风作出榜样,让学习雷锋精神在祖国大地蔚然成风。——习近平2014年3月4日给“郭明义爱心团队”的回信

学习雷锋事迹: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出生在湖南望城县的一户贫苦农家。1949年湖南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雷锋上了学、读了书,还加入了共青团。高小毕业后,晋锋成为了我国第一代的拖拉机手。1958年,
雷锋响应号召来到鞍山钢铁厂当工人。1959年12月,雷锋报名参军入伍,实现了他参军报国的梦想。在危急时刻,他始终冲锋在前,参加抗洪抢险,带病连续奋战7天7夜,述把平时节省下来的100元钱捐献给灾区;日常训练期间,他刻苦练就各项战斗技能;休息时间,他帮战友洗衣服、缝被子,给孩子当课外辅导
员,还为群众做好事,帮老大娘找儿子,给乡亲们送药膏,一心一意服务党和人民。

领略雷锋精神: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最小的一颗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住了自己生活的岗位。——雷锋。

毛泽东主席曾说“学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件先进事迹,也不是学他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2012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弘扬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弘扬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弘扬當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弘扬雷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弘扬雷锋艰苦奋斗、勒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在雷锋精神的引领下,涌现出了诸如“心中只有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焦裕禄、“奉献如此简单,幸福如此简单”的郭明义等楷模。如今,当代青年也将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时刻践行着雷锋精神,“80后"党员党员黄文秀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国家脱贫事业;“90后"“00后”青年医务工作者星夜启程,驰援武汉,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奉献力量;“00后”戍边战士陈祥榕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为保卫祖国山河献出年轻的生命。雷锋精神如一座灯塔,指引人们见贤思齐,始终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让人生的意义在爱岗敬业、 实干担当、无私奉献中得以升华。

领学人分享雷锋精神感悟:

“雷锋”已远远超出个人称谓和他所生活的时代,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一面永不褪色,永绽光芒的精神旗帜。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向雷锋学习,树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作为一名党员,把加强党史学习作为“必修课”,努力以“钉子”的“挤”劲和“钻”劲学通弄透,不断从中汲取营养,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作为一名支教老师,始终立足本职工作,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不忘支教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在支教岗位上发光发热,实现人生价值。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更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起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处理好满足个人价值和实现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始终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将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与雷锋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崇高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研究生支教团结合学雷锋月重要时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讲好雷锋故事,传承雷锋精神,在校园掀起文明之风。雷锋精神来自实践,其最大价值也体现在实践之中,积小善成大义,雷锋精神处处可学,人人可为。



文字丨王雅捷

审核人:王石径

编 辑:刘鹏怡


电话:027-87282012 E-mail: hntw@mail.hzau.edu.cn 地址:武汉洪山区狮子山街特一号华中农业大学

CopyRight© 2014 共青团华中农业大学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