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对青少年学生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弘扬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组织前往具有“东方邮都”盛名的江苏高邮开展了以“保护、继承和发扬中华邮文化”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7月12日至15日,实践团队分别走访了高邮博物馆,盂城驿景区以及中国集邮家博物馆,对当地的邮文化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与博物馆工作人员和盂城驿讲解员的沟通交流,实践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高邮邮文化的发展史。接下来对中国集邮家博物馆名誉馆长倪文才的采访,实践团队成员对当今邮文化的文化内涵和发展现状也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12日,实践团队全体成员参观了高邮市博物馆,在高邮7000年文明史中寻找邮文化的倩影。高邮市博物馆分为两部分:二楼的人文历史厅和三楼的里下河民俗风情厅。人文历史厅介绍了从秦置邮亭到盂城驿的兴衰以及担负着古城水运邮驿的明清故道;里下河民俗风情厅则展现了旧时高邮热闹的街景,生动展现了当时的民风民俗。参观结束后,实践团队成员与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工作人员表示,当地政府对传承高邮邮文化十分重视,尤其体现在教育方面。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或寒暑假就会有很多学校组织本校的学生去参观博物馆,了解高邮的文化。“每年暑假还会有回家的大学生志愿者来博物馆里进行志愿服务,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更好的传承和发扬高邮文化。”
翌日上午,为深入了解古代邮驿的运作模式,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们参观了以“中国邮驿史的活化石”闻名的盂城驿景区,通过文物、史料了解了明代驿站的主要功能和邮送过境公文的流程。队员们依次参观了鼓楼,皇华厅,驻节堂,驿丞宅,马神庙等标志性建筑,了解了中国邮驿文化发展史。从商代甲骨文记载活动始,经过唐朝这一全盛时期,至清末开办现代邮政,裁驿归邮止,历经三千多年。邮驿文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是不可置否的,尽管清末“裁汰驿站,开办邮政”,使传统邮驿退出历史舞台,但是邮驿文化依然在时代的洪流中生生不息。在与讲解员深入交流之后,实践团成员更是惊叹于中国悠久的邮驿历史以及丰硕的邮驿史研究成果。古代邮驿制度,无疑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后人敬仰和传承。
13日下午,实践团队参观了中国集邮家博物馆。作为此次高邮行程的重头戏,集邮家博物馆主要包括集邮简史馆、中国早期集邮家馆、邮集展厅、珍品展厅等八个展厅,分别对中外邮文化的发展史和发展成就以及各界精英人士的集邮心得做了主要介绍,这使同学们不仅对邮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学习到了中国集邮家们潜心探索的美好品质。随后,实践团队有幸采访了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理事、高邮集邮协会会长及中国集邮家博物馆名誉馆长倪文才主席。倪主席向实践团队成员介绍了邮文化的演变历史和邮文化的发展状况。除此之外,倪主席还指出了邮文化在当今社会条件下被赋予的新的时代内涵,即诚信快捷。“邮文化这一内涵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利于社会发展,所以邮文化会越发生机勃勃。”倪主席说道,“同时,我希望你们将集邮培养成自己的兴趣,陶冶情操,做一个‘有趣’的人。”
在一系列的实地调查走访后,实践团队成员们在接下来的两天对当地人民开展了关于邮文化认识程度的简短调查。令实践团队成员们惊讶的是,异于当地学校对邮文化普及教育的重视,高邮人民对自己家乡的邮文化了解程度并不高。这主要体现在一部分当地市民还没有参观过博物馆、盂城驿等与邮文化相关的地方,这反映了当地政府对邮文化普及度还有待提高。此外,队员们也利用网络新媒体发布了“关于当代大学生对高邮邮文化了解程度”的调查问卷并收到积极反馈。问卷结果显示,除本地大学生或在当地求学的大学生外,大多数大学生对于中国邮文化还是不甚了解。
高邮,历经漫漫两千余年的风雨沧桑,从秦王嬴政“设高台,置邮亭”到京杭大运河的开凿,至如今第八届‘中国邮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将“一支邮字歌,从古唱到今”这句话深深印刻在了历史的脉络里。通过此次对江苏省高邮市邮文化的调查与研究,团队队员发现“因邮而生,因邮而兴”的高邮市正在努力为邮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实践团队成员相信,即使在传统文化普遍遭受冲击的当代,邮文化依然能以其独特的生命力和文化内涵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发展并得到传承和弘扬。
记者: 孙玉嫣 赵子瑜 田宇歌 吴金君
审核人: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