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作为主要的蛋白质和油料作物,在我国五千年的栽培历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期,由于在中美贸易谈判中备受关注,大豆又一次进入人们的视线。调查团决定借用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机会,从大豆第二主要产地——安徽省出发,了解大豆产业链的相关情况。
科研:致力于安全,全心全意为百姓
7月16日上午,华中农业大学赴安徽合肥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到达安徽省农科院,并对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的黄志平主任与王大刚博士进行了访谈。
通过对黄志平的采访,实践团成员们了解到,安徽是高蛋白大豆的主产区,种植面积约1200万亩,但单产水平不高;且品种主要以夏季大豆为主,集中于皖北。另外,安徽大豆的主要市场流向是油料与豆制品。关于大豆的科研情况,王大刚提到,安徽主要是以省农科院与地方科研院所为主,研究高产高蛋白大豆;其中抗病、抗虫、杂交大豆等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
“实践团成员与各地农科院等均有合作,也对新品种的推广很用心。”19日在宿州调研时,宿州市农科院沈维良副所长讲道。沈维良对大豆优良品种熟记于心,如中黄37、皖豆35、皖宿5717等。安徽当地科研院所不断进行品种改良,可以说为老百姓生活的当地农业发展贡献良多。尽管就未来发展趋势而言,畜牧业的发展、老百姓的选择与认知、大豆售价较低使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以及转基因大豆的争议性等问题困扰着大豆行业的发展,但仍有众多农业科学家本着以应用为主的理念,致力于为人民提供安全的有机食品资源。现今,已经有许多成果可待运用于市场,再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大豆的前景可以期待。
农场:改进栽培与管理,服务大豆产业链
实践团的第二站是安徽宿松的“华农”——华阳河农场。这是一座综合性农场,原以种植棉花小麦为主,转型后致力于水稻生产,于稻虾轮作模式上有很大成就,且在大豆种植方面也有所建树。
其所属农科所的所长汪永华带领实践团成员们在大豆田间参观,并详细介绍了农场与农科所的情况。汪所长说,华阳河农场不仅与安徽省大豆研究所合作,共同研制推广新品种以致力于更好地服务广大农民,也与种植户进行合作,在栽培管理等方面也将机播和人工相结合,既精耕细作又有部分机械化,产量可达200-300公斤每亩。该农科所服务于企业的相关应用,主要研究栽培、用药、施肥、品种选用等方面的问题,其产品的服务与销售也主要由企业内部的农产品公司管理。
实践团成员们还参观了农科所内现有的农业器械,如插秧机、小麦与水稻用的收割机等。参观过程中,汪永华一边讲解,一边对成员们进行教导,点明中国现代农业智能化、精准化较落后的情况,鼓励当代农科学子将来为农业发展做贡献,令实践团成员们获益匪浅。
大户:联体化发展,构建农业新气象
20日,实践团拜访了宿州市埇桥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当地一位种植大户李先生带实践团成员参观了他承包的田地。成员们放眼望去,一片跳动的绿色在阳光中摇摆,令人心旷神怡。在参观过程中,李先生向同学们介绍了当地先进的大豆种植技术,如:免耕覆地播种,利用秸秆化腐,使播种施肥除草一体化,便于保墒保肥;扩行稀植播种,增加植株间距,便于透风透光与人工管理。
当地村干部告诉实践团成员,埇桥区将工业、农田林业等相结合,推动扶贫与转型升级,大力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积极与各农科院、农业大学等机构合作,促进生态方面的绿色崛起。调查团成员也在参观过程中感受到当地种植大户于农田管理方面高度的机械化先进水平,比如液体肥料加工设备的齐全,比如灌溉水平的接领国际,一切新颖且让人兴奋。
李先生也提到,虽然去年八月强降水造成了严重损失,但今年天气较好,加上种植方面有一定调整措施,他相信收益一定可以提高不少。
调查团的调研过程圆满结束。通过此行,实践团的同学们更加了解到,大豆虽是一种常见的作物,但它无论在农业还是经济上都具有其独特的价值,是科研院所、农场和地方产业发展的优选物种。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豆具有易种植、蛋白高等优点、其产业的发展也是农业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农业发展,机械化、智能化虽与国际水平有所偏差,但有良好的发展趋势,且兼有国家政策的支持,未来可期。实践团成员们作为农科学子也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国家农业发展作出贡献。
文字丨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赴安徽合肥暑期社会实践团 施晓诗
摄影丨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赴安徽合肥暑期社会实践团 丁文雅 高文昇 彭迪 施晓诗
审核人:熊攀攀
编 辑: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