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社会实践
野鸟探寻,青山有约——园林院赴云南百花岭植被-鸟类多样性调研队
发布时间:2019-08-25

核心提示:7月20日,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赴云南昆明暑期社会实践团抵达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进行学习,并于21日将了解的知识与作出的思考带入高黎贡山百花岭自然保护区开展为期6天的实地调研,目的是探索植被群落中各因素与鸟类情况的相关性并通过建立图表分析总结成果,在获得科学数据的同时向公众宣传爱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意识。

植物园探索自然气息

“这真是一个融先进科学技术于自然环境的植物资源圣地!”团队成员苏培宗同学感慨。在两位师兄的带领下,社会实践队员一起参观温室、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百草园和药用植物园,为野外生态调研作一番知识积淀。

金桂的香气包围住了整个研究所,复羽叶栾树也在此时盛花。“云南的气候温和,不仅仅是桂花和复羽叶栾树,在云南很多植物的花期都会提前或是出现多季开花的现象。”两位研究生学长解释说。

在对土壤的观察中,团队还发现了一个问题:酸碱指示植物八仙花在这里的花色呈现粉红色,意味着土壤为弱碱性,这与以往了解到的弱酸性不一样。“昆明周边的土壤以红土为主,是弱酸性,但影响花颜色的决定因素是基因调控。”研究所段元文老师根据团队提供的照片及作出的猜想推论分析。但队员苏培宗仍在思索:“的确是有不怎么受酸碱影响的偏粉紫色绣球花,但这里(植物园)的都是偏粉色的。很可能是开花之前施过碱性肥料,自来水浇花也是偏碱性的。”更具体详细的结论依然有待考究。


千载难逢,有缘相遇——两位研究所的师兄耐心介绍沿路的各种植物以及各小园名称的来历,这不仅使团队对云南野生植物资源库有了初步了解,还观赏到了各种稀有花卉,获得了一些与古时植物园有关的历史知识,这无疑为团队的实地调研助长了实力与信心。

互联网助就青山富民

受到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知识熏陶,了解了高黎贡山素有“生命的避难所”、“东亚植物区系的摇篮”、“人类的双面书架”的美称,团队又有幸沐浴于高黎贡山百花岭自然保护区工作室的自然保护理念中,作进一步的学习与讨论。


“辞去银行工作后,我就开始致力于野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室的陈先生用自己“弃市从山”的人生经历深切表达了他对全中国偏远地区能够保持一方水土,还自然原始风貌的期望: “不仅是植物,鸟类,还有昆虫、两爬、哺乳动物(的保护),样样不能少。”互联网的力量是强大的,已经帮助集结众多爱好者一起创办鸟网以及带动高黎贡山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带动村民致富。团队与陈先生交流甚欢,在他眼里仿佛看到了因旅游业繁荣而喜笑颜开的村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每一个有良好愿望的人的责任,就是要尽其所能,在他自己的小天地里做坚定的努力,使纯粹人性的教义,成为一种有生命的力量。”这和陈先生的理想不谋而合,也是当代自然保护使者的努力方向。

绿地图勾勒木绿鸟嘤

在山上调研,沿着青石板和水泥铺的山路走走停停,几乎时时伴随阵雨与云雾。除了观察并拍照记录鸟类与植物,并通过重要辨识点进行科学识别,团队很重要的一项任务是成果总结。


成果第一项: 绘制绿地图。团队根据考察样线,一共选取了山上的五处各具特色与代表性的群落,分别在图幅侧面进行了海拔标注,并选取了1-4个植物特有种与鸟类特有种在图纸上进行表达。如群落1: 蜜源植物金铃花的遍布与鸟类优势种纹背捕蛛鸟相对应; 外侧低矮灌乔木围绕的中心空地对应常现身觅食的红喉山鹧鸪; 而群落5与其余四个群落的环境条件差异较大,为高层选点,即环境由乔木树冠层构成,由于乔木种数少,且较难作出人工吸引,观察时段内仅见到爱好藏身于高处树冠的金喉拟啄木鸟。



由于图面大小有限,绿地图不足以表达所有信息,且在进行鸟类形象表达时没有考虑其形体相对大小,比如褐胁雀鶥是体长13-15cm的小型鸟类,但图面效果却有实际情况的两倍大。且群落地块在图面上仅反映了位置,但没有体现其轮廓与实际大小。这些都是此次绘制的不足之处。

“你们这是在过’农家乐’吗?”有人在说说评论区打趣问道。虽然在合作过程中的确心情愉悦,但实际大家并不清闲,甚至整个过程并不一帆风顺。空气湿度大,雨雾蒙蒙,但没有人提出偷懒,依然“早7出晚7”。能见度较低情况下用望远镜和相机观察野外环境下的鸟类可谓是需要“瞪裂双眼”。“大家先一起看(观鸟与认植物),然后你们撑伞,我们拍照记录。”一次在山上雨势突然加大时团队成员王洁提议。“真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原以为在申请活动时确定的调研方式已经足够科学周密,但现在来看‘固定宽度样线法’可行性不大了。”团队队长郭雨晴说道。最终经过讨论,团队调研方式改为群落取样法。剩余工作——鸟种与植物记录表与综合指标相关性总结与表格填写以及调研报告——在完成时也绝不懈怠,必定真实反映数据,做到不遗漏、不作假、不敷衍。



文字丨园艺林学学院 郭雨晴

摄影丨园艺林学学院 郭雨晴 苏培宗

审核人:滕明君

编  辑:向裕为


电话:027-87282012 E-mail: hntw@mail.hzau.edu.cn 地址:武汉洪山区狮子山街特一号华中农业大学

CopyRight© 2014 共青团华中农业大学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