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8日,华中农业大学理学院赴贵州省遵义市暑假社会实践团顺利抵达目的地,开展海龙屯土司文化调研工作。
北城南屯,千年戎边
海龙屯是全国范围内目前唯一一处将大型军事建筑与宫殿建筑合二为一的土司城堡遗址,是研究西南地区土司制度和关隘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2015年7月4日,海龙屯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48个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也是目前贵州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的52处世界遗产中,军事类遗址仅有长城和海龙屯。两者一南一北,代表着中国古代军事智慧的高度凝结。
土司一词表示古代中国边疆的官职,元朝始置, 用于封授少数民族部族首领。播州则是遵义的古称,其历经杨氏30任土司725年的统治,在1600年著名的万历三大战役之一的平播之役后改土归流,自此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7月9日至13日,团队依次探索了传奇小镇,“铜柱、铁柱、飞虎、飞龙、飞凤、朝天”此前六关,新王宫以及“万安、头道、二道”此后三关。通过三日的近距离考察与详细调研,对播州土司文化的了解逐步加深。
其中最令人震撼的是长达55米,坡度约45度,中间踏步宽约2.7米的三十六步天梯。攀登至顶层,依旧可以感受到当年战火连绵,旌旗飘之扬的场景和将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据历史记载,杨氏军队当时以黄豆铺地,从高处滚落巨石,造成明军伤亡惨重,三十六步天梯成为海龙屯唯一没有从正面被攻破之地。
在登上三十六步天梯之后,团队随即到达了新王宫。新王宫总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现今被挖掘出的只是其主体部分,包括主堂,会客厅,主室,厨房等。向众人展现了土司的权贵生活。
在新王宫的重要区域,保留着许多考古关键柱。随行人员解释道,这些考古关键柱代表着当时所覆盖的土层厚度。考古团队花费近两年时间,夜以继日清理新王宫上方约一米厚的土层,才使得土司文明重现天日。工作之艰辛,遗迹之珍稀,无不展示出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历史的车轮在硝烟弥漫中向前,未曾留下只言片语,文化遗产成为其沉默的诉说。
习近平总书记曾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作出重要指示:“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要总结成功经验,借鉴国际理念,健全长效机制,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传承下去。”
文化遗产凝聚着先人的智慧,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它蕴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是民族的传承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宝。每一位致力于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者所做出的努力,都值得为之动容。
立足当下 展望未来
通过这几日对海龙屯当地居民,相关部门负责人员以及沿途旅客的采访,海龙屯最为明显的变化莫过于自申遗成功以来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当地居民谈论到:“以前从来没想过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偏远山区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现在看着海龙屯呐,每天来旅游的人这么多,经济自然就上去了。”
在各方的支持与帮助之下,海龙屯的开发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深入贯彻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但现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海龙屯尚处在一期开发阶段,许多配套设施不完善。二是考古团队没有对海龙屯进行全面挖掘,旅游业的大力开发有可能会对文化遗产造成损伤。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关部门在接下来的基本建设项目中充分考虑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管理和发展政策。
实践活动逐渐步入尾声,团队队员田雨表示:“这几日的实践生活虽然辛苦,但团队能有此机会接触到末代土司的军事工程,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气概和祖辈的智慧,再多的劳累都冰消雪融了。通过本次的实践活动,我们充分了解了土司文化的鲜明特征,也更为明确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希望更多的民众能加入到文化保护的队伍中来。”
文字丨理学院 李春妍
摄影丨理学院 毛小璐 赵维妙
审核人:冯奎
编 辑:霍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