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由共青团华中农业大学委员会主办,宣传调研中心承办的第84期“四点半有约”活动于线上举行。本次四点半有约邀请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刘三明老师,他以“拖延症患者的自救指南”为主题为同学们介绍了拖延症的相关知识及应对方法。
会议伊始,刘老师介绍到拖延症是非理性地将该做的事情延后的行为或倾向,并通过图像展示了拖延症在任务越紧急时,发作会越严重的特点。刘老师表示,拖延症现象是很普遍的,且具有一定的历史。刘三明老师提到,要根据拖延情况是否给自己带来困扰来判断自己有无拖延症,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去解决此类问题。
谈到拖延症的特点和后果,刘老师首先介绍了拖延症的四个类别:事务类,学业类,个人呵护类,社交类。他强调,拖延往往是为自己找借口,因此若想改善拖延,应从借口入手,分析自身拖延的动机,只有了解自己在逃避什么,才能最有效地解决拖延问题。拖延产生的后果主要分为外在后果和内在后果。外在后果是拖延直接带来的影响,如成绩下滑、错失机遇等;内在后果则是间接带来的,如自责、焦虑、抑郁等情绪。
“我们内心都不想拖延,但是我们经常忍不住去拖延,这是为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刘老师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进行解读。人的大脑中都存在着一个理性决策者,代表着未来的规划,而拖延症患者的大脑中还存在着一只即时满足的猴子,代表现时的享乐。在决策者指导大脑“航行”的时候,“猴子”感到无聊并开始干扰决策者的工作。当deadline来临时,大脑中的焦虑会急剧增加,我们称它为“焦虑怪兽”。怪兽吓跑了猴子,理性决策者摆脱干扰,得以全神贯注航舵,效率大幅提高。因此,拖延症患者的效率在临近截止期限时是最高的。谈及人们在什么情境下容易拖延,刘老师介绍了五种情况。一是任务把握不足而产生了退缩心理;二是讨厌被委派的任务,对任务产生抗拒心理;三是注意力容易分散;四是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导致缺乏动力;五是因个人过度追求完美而拖延。
随后,刘老师针对如何应对拖延做出了指导。首先要学会自我接纳,以此减小内心的压力,这就解决了一半的拖延。其次就是尊重情绪的起落。在拖延的过程中,人们常会感到焦虑、愧疚,这是十分正常的。若是一味纠结于自己的拖延,沉溺于自己的情绪而过于精神紧张,反而会影响到完成任务的效率和质量。另外,较为重要的一点是结构性拖延法,它也是拖延,但却是一种良性的拖延。同学们可以将任务按重要性和紧急性排序,从重要性较低的事开始做起。此外,刘三明老师还对制定可行的目标、学会时间管理、避免分散注意力、仪式感等其它方法进行了具体介绍。最后,刘老师讲道:“希望同学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看待拖延。应对拖延的最终秘诀不是消灭它,而是拥抱它。希望同学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与拖延共处的方式,与拖延握手言和。”
文 字| 校青传记者团 靳茜
审核人:刘三明 王石径
编 辑:申紫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