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社会实践
耕读路上 | 青春脚步丈量茶乡热土——华中农大学子淬炼青春担当
发布时间:2025-07-21

绿水青山出好茶,黑茶瑰宝六堡茶。近年来,广西梧州市牢记习总书记的殷切嘱托,锚定广西茶产业目标,守正创新,让茶叶发展步入“快车道”。7月1日至7日,华中农业大学赴广西梧州市实践团的6名学子深入六堡茶核心产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他们行走茶园、对话匠人、研学科技、助力乡村,探寻千年茶产业振兴密码,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青春担当。


品味岁月陈韵,感悟匠心传承

实践首日,资深茶商彭映香女士轻执紫砂壶,带学子们品鉴三鹤牌六堡茶“四大金刚”之一的“95109”,感受槟榔香的醇厚。走出茶馆,他们顶着40℃高温走进六堡镇大中村茶园,肩背竹篓采茶,体验茶农辛劳。在230℃铁锅前学习炒茶,掌心的灼痕和渗入掌纹的茶汁,让他们深刻体会到“茶农”二字的千钧重量。


实践团在六堡镇帮助茶叶采摘 徐建堂摄

实践团队队员张逸韵在揉捻茶叶 徐建堂摄


探访科技之光,见证产业创新

7月2日,团队探访梧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基地,见证现代农业的蓬勃脉动。太阳能板驱动的“水肥一体”系统可通过手机APP远程操控;茶树间作金钱草印证生态治理智慧;队员们观察自育品种“梧茶10号”,理解生态农业的深层逻辑。烈日下,智能灌溉的精准、生物固氮的奇妙、品种选育的执着,让课本知识在茶山焕发活力。


实践团队队员黄芯卉在农科所基地学习 徐建堂摄


聚焦年轻市场,共谋破局之道

如何让千年茶香飘进年轻心田?7月3日至4日,团队携百份问卷走进茶企。数据揭示痛点:近半年轻人不知晓六堡茶,而“传统茶+新茶饮”是破圈契机。在天誉茶业,学子们体验了六堡茶冰淇淋、茶萃护肤品及茶点,感受茶文化的当代表达。

实践团队队员刘笑含在天誉茶企体验护肤品 陈韬摄


实践团在天誉茶企聆听六堡茶金花的知识 陈韬摄


骑楼老街上,“茶三代”青年将茶汤与奶泡融合,创意茶摊前排起长队,他们说:“我们从小喝着六堡茶长大,也想用自己的方式把它带给更多年轻人。” 他们既是传承者,更是创新者,用行动延续着老一辈的茶香记忆,也在努力探索六堡茶的“青春表达”。


实践团队队员张逸韵在梧州骑楼城采访游客 徐建堂摄


基于调研中形成的“年轻消费画像”,团队与企业一同探讨破局之道:借助直播打通线上渠道;将地方方言、非遗纹样融入包装,提升文化亲近感,古老茶道正搭上年轻表达的新车道。 


沃土育新苗,茶香润童心

7月5日,实践团走进梧州市平浪村,为儿童开设茶文化小课堂。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工2301班的黄芯卉同学用“红浓陈醇”四字童谣讲解六堡茶风味,并引导孩子们设计心目中的六堡茶奶茶,在童心中播下了茶文化的种子。


实践团队队员黄芯卉在梧州市平浪村为小朋友们做科普 徐建堂摄


对话非遗大师,赓续党员初心

7月6日至7日,实践团拜访两位非遗传承人,聆听茶叶背后的故事。党的二十大代表、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祝雪兰女士扎根茶山数十年,以茶为业,以茶兴村。她探索“古法+机械”工艺,提升效率与品质,推动六堡茶走向规模化、品牌化,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诠释了新时代非遗传承人的责任担当。国家级传承人韦洁群及其女儿石濡菲则在包装设计上大胆创新,融合传统与现代,打造出既具文化底蕴又符合当代审美的包装风格。

实践团队队员在六堡镇与党的二十大代表祝雪兰老师交谈 徐建堂摄



七日耕耘,终成回响。华农学子心怀“把小叶子做成大产业”的理想,深入田间地头,全面调研六堡茶产业链。未来,他们将以茶为媒,聚焦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继续在广袤乡土间书写无愧时代的青春答卷!




文字 | 华中农业大学赴广西梧州市实践团 张逸韵

图片 | 华中农业大学赴广西梧州市实践团 徐建堂 陈韬

初审 | 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康凡


电话:027-87282012 E-mail: hntw@mail.hzau.edu.cn 地址:武汉洪山区狮子山街特一号华中农业大学

CopyRight© 2014 共青团华中农业大学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