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至7月10日,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湖北省随州市随县开展实践活动。团队从企业端政府端到农户端,深入走访调研“两香一油”香菇香稻油茶创新项目,探究将香菇、香稻、油茶三大特色农产品作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支柱引擎,随州政府如何带领农民走好良种繁育、绿色防控、增产增收的乡村振兴道路。

实践团成员参观三神庙村内香菇大棚 卢秀灵摄
01 智慧农业:数字技术重塑传统产业
“两香一油” 特色农产品项目成果如何?能否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又怎样实现联农共进?带着这些问题,实践团首站探访了随州市 “两香一油” 协同创新中心、香菇博览园及香菇智能大棚种植基地。
“香菇、香稻产业红利惠及50万人,油茶产业带动近7000农户上山,促进人均增收2.2万元。”走进展厅,3D投影幕直观展示着产业发展实效。卫星勾勒的 “两香一油” 产业版图渐次在成员们面前展开,香菇基地智能温控数据、香稻种植带土壤监测值、油茶林生长态势图随版图节点实时跳动,科技为产业注入的活力直观可感。

实践团成员李一婷在智能大棚工作人员邀请下近距离观察香菇棒 谢旻佳摄
智能大棚负责人介绍,基地以每棒一元的成本价向农户出租香菇棒,通过实惠的合作模式,为农户带来切实红利,助力农户增收。随州市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智能化生产,让传统农耕邂逅数字浪潮,70余亩香菇大棚数据悦动云端。
02 从“靠天吃饭” 到“技术增收”
在为期7天的调研中,实践团聚焦“两香一油”项目中“农产品生产的困境与期望”这一目标,走访了随县三神庙村,深入了解农户的实际情况。期间,成员们还跟随三神庙村党支部书记谭宏宝走进了村里宝珠峰农村合作社的种植基地,学习观摩了合作社的模拟降雨场景香菇大棚这一前端产业技术的应用情况。

实践团成员在村民石志平家中调研 卢秀灵摄
三神庙村村民石志平的转变是随县产业振兴的缩影,他说:“搁以前,出菌种稻全靠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子,现在不一样,政府给咱盖了一体化香菇大棚,还有技术员手把手教种稻新法子,收成比以往多可多了咧。”通过交流,实践团成员了解到村民通过参与“两香一油”项目,掌握了科学种植方法,迎来了新的增收希望。

实践团成员在村民王何生家中进行采访调查 谢旻佳摄
“我们很高兴有大学生团队过来了解我们的‘两香一油’项目,这对我们整个村还有我们政府都是一件好事。”谭宏宝表示。他们深知,这个项目不仅是增加收入的途径,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希望所在。

实践团成员在三神庙农户家中探讨问题 谭宏宝摄
03书香赋能 共绘美丽乡村
7月8日,实践团走进柳林镇团结村的村委员会,“农家书屋”赫然出现在团队成员面前。书架上的书本琳琅满目,种类广泛,从农田知识到人文历史,让团结村的村民们能将书中的知识撒布田野,结出新时代新模式下的硕果。
与此同时,实践团成员邀请团结村党支部书记杨相立进行深入交流。实践团就前期调研过程中发现的农户医疗保障、香菇料棒销售、良种培育等问题进行了反馈,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实践团成员与杨相立进行深入交流 谢旻佳摄
“大学生的朝气蓬勃与建设美丽乡村相结合,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美丽乡村的图画正徐徐展开。”杨相立谈及自己的心得体会。
身为华农学子,实践团成员深感肩负着知识传承与产业革新的双重使命,调研归来后成员们深切体会到,"勤读力耕,立己达人"不仅是华中农业大学校训,更应成为每个华农学子扎根大地的行动指南。未来,学子们将致力于把实验室的前沿成果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产力,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谱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注脚。
文字 | 寻味随州实践队 谢旻佳 谢雨婷 黎美赢 卢秀灵
图片 | 寻味随州实践队 谢旻佳 卢秀灵
初审 |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宋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