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至12日,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赴福建省福州市暑期社会实践团11名成员深入福州市闽侯县,在辅导员王佳佳的带领下,开展为期七天的社会实践。团队聚焦产业振兴、文化传承与公益创新,走访10余个实践基地,探索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1 产业振兴 传统业态的现代突围
在产业振兴一线,实践团见证了传统农业与现代技术、市场模式的深度融合。
7月7日,团队首站探访闽侯县荆溪镇关中村潘氏金鱼基地,关中村村书记苏友俊详解产业发展历程: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经三代人坚守,潘氏自主培育的“奶牛花福寿”品种屡获全国金奖。基地自主研发智能养殖系统,可远程调控水质与投喂,将养殖周期缩短至8个月,同时通过直播带货拓宽销路,实现“科技+传统养殖”的高效融合。

队员张秀文向养殖人员询问如何区分金鱼种类 张瑜真摄
同日,团队走进闽侯县闽食福农业专业合作社,埔前村村书记郑成林展示传承千年的线面制作工艺。团队成员在生产车间体验拉面工艺,亲身感受传承的不易。该合作社创新推出“彩虹线面”“宋朝小面匠阿福”等特色产品,带动全村产业发展,让传统技艺对接年轻市场。

队员张秀文在生产间内尝试拉线面 张瑜真摄

实践团现场品尝线面 张瑜真摄
在闽侯县白沙镇孔元村华辉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刘辉介绍,企业2019年建立基地专注培育高端“兰寿金鱼”,通过24小时循环过滤系统与沉淀湖构建“渔农循环”生态链,以科技推动生态养殖绿色可持续发展。

刘辉向实践团介绍企业发展情况 张瑜真摄
而面对农产品上行挑战,团队先赴福州首邑融媒体传媒有限公司,学习融媒体运作及助农直播应对敏感词、包装、物流等挑战的策略;随后在闽侯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微信视频号直播平台,化身“主播”推介当地特色农产品,亲身体验“媒体+农业”的助农路径。

队员贾璐与高妍向直播间观众讲解当地特色食品 张瑜真摄
2 文化传承 古今技艺的活态延续
团队探访多处历史场馆与非遗工坊,感受传统技艺的守正创新。
在白沙井下村知青小镇,革命年代老物件使实践团了解到知青群体在乡村劳动、建设中的奋斗历程,激发青年建设责任感。闽侯县博物馆内,讲解员介绍该县闽戏、木根雕、游神等民俗文化,让实践团直观感受地方文化底蕴。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的史前文物,则结合多媒体技术生动重现了五千年前先民生活。

讲解员为实践团介绍福州木根雕工艺 张瑜真摄

实践团观察昙石山遗址 张瑜真摄
非遗传承地走访中,中国雕刻工艺大师、闽侯根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剑波创新跳刀技法,以金丝楠木创作“一带一路”主题作品,其工作室带动300余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太古大漆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主理人程千帆,将3D扫描技术融入传统脱胎工艺,推出《黑神话:悟空》漆艺手办等跨界产品;省级非遗角梳制作技艺传承人陈连信详解牛、羊角原料以及从原料到成型的繁杂工序,展现传统工艺的细腻坚守。

林剑波讲解敦煌佛像的雕刻思路 张瑜真摄

程千帆带领实践团赏阅大漆展品 张瑜真摄

生产车间师傅现场展示角梳的打磨工序 张瑜真摄
3 公益创新 可持续模式的温暖实践
“放星驿站”创始人吴秀梅创新构建可持续助残模式,通过托养服务、果树认养实现运营平衡,组织残疾人参与农事增收。“公益不是慈善,需要持久性。我们靠运营养活项目,而非依赖捐赠。”她坦言运营压力,更呼吁社会包容:当孩子当众尖叫,一个善意眼神胜过万千捐款。实践团队员外国语学院英语2303贾璐感慨:“公益的本质是赋予尊严。”

吴秀梅在访谈中分享放星驿站的基本情况 张瑜真摄

实践团认真听吴秀梅介绍公益项目运营情况并记录 张瑜真摄
为期七日的福州市闽侯县实践之行见证了智能技术与生态农业的深度融合、历史文脉与现代传承的有机结合、公益理念与社会责任的相辅相成,而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蕴藏在这片土地的传统与现代交响曲中。
文字 | 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赴福建省福州市暑期社会实践团 曹子妍 何宇庭
图片丨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赴福建省福州市暑期社会实践团 张瑜真
初审丨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王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