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晚10点,央视网络春晚首播,刚到10点,23岁的赵芸逸带着他的10名小学3年级学生,将课堂搬上了央视荧屏。
这10个孩子来自湖北恩施建始县官店镇摩峰小学。2014年,赵芸逸从华中农业大学本科毕业后,申请研究生支教团。平时,这些孩子很少能走出大山。为了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赵芸逸利用网络,每半个月便邀请一名专家或高校师生,给孩子们讲课,他把这种教学方式称为“阡陌学堂”。“蝙蝠为什么倒着睡?”“咬一口苹果,苹果会疼吗?”网络春晚现场,主持人张泉灵让10个来自大山深处的孩子每人提一个问题时,孩子们说出了心中的疑问。这样的问题在“阡陌学堂”上十分常见。
“阡陌交通,一边是大山里的孩子们通向外界的路,一边是世人了解山村孩子的路。”赵芸逸说,“阡陌课堂办了半年,已经邀请了墨尔本大学、清华、北大及社会知名人士14人,给孩子们进行远程网络授课。”
“蜂蜜男孩”的来历
1991年,赵芸逸出生在河南省南阳市秦岭深处的一个农民家庭。200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东北林业大学。当一家人正沉浸在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时,身体羸弱的母亲却突发脑溢血,瘫痪在床,生命垂危。考虑到家里的实际情况,赵芸逸并没有理会亲人的劝阻,毅然烧掉了大学通知书,他选择了辍学打工。
但打工的同时,赵芸逸并没有放下学习,一年后,再次参加高考的他,又一次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华中农业大学。因凑不够学费,他和父亲一起到郑州卖起了蜂蜜。那个时候,赵芸逸白天推着一辆轮子锈迹斑斑的三轮车,穿梭在高楼林立的都市街头,不时发出几声并不怎么熟练的吆喝;晚上累了,宽阔的街道便是他的睡床,随身的几张报纸就成了他的棉被。
2011年,赵芸逸卖蜂蜜凑学费同时为母亲治病的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同年11月,他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向幸福出发》节目,向全国观众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此后,“蜂蜜男孩”便成了赵芸逸的代名词。
求学在外,不忘乡情
读本科的四年间,在努力学习的同时,赵芸逸选择了和同学一起创业,“学子蜂蜜”就在那个时候应运而生。此外,2011年,他还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哥们儿成立了“阡陌上行”公益团队。
一年又一年,每逢秋季,赵芸逸便行走在洒满阳光却又充斥着尘土的阡陌上,用纸和笔记录着他所看到的一切。四年来,他写下了16万字的手稿,或为农村老人,或为留守儿童,或为他所关心的一切。
那个时候,他眼前总有这么一幅画面:一个老年人独自坐在空荡荡的房子里,或者村边的石头上,抽着卷烟,一根又一根,不时发出几声叹息。
赵芸逸被触动了,他想为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而做出尝试。2012年秋天,他把做生意挣得的2万余元全部献给了淅川县寺湾镇赵河村,建立起了赵河村老年儿童活动室。建设中人员不足,赵芸逸就变成了泥瓦匠,一砖一瓦,累叠成墙;没有余钱买运动设备,赵芸逸又变身金工师傅,用钢筋、水泥、青砖浇筑成篮球架、兵乓球台以及棋牌桌。
随后的两年,在赵河村老年儿童活动室的基础上,赵芸逸又募集图书近两万册,建立了赵河村农村书屋。
“我刚开始这么做,只是因为亲情,我在这里长大,这里的人都是我的家人。我只是在做我喜欢的事,我也只是在做我力所能及的事。”赵芸逸这么说道。
深入山间,“阡陌”缘起
2013年,赵芸逸加入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到湖北恩施的一个乡村支教。
2014年6月29日,悬崖、峭壁、山坡、小路,历经四、五个小时的车程,赵芸逸和我校研究生支教团部分成员从恩施州建始县到达了官店镇摩峰中心小学。一路上的颠簸坎坷,让赵芸逸对这个支教点的环境有千百种想象。抵达摩峰中心小学,他站在学校的门口环视周围,一座山连着另一座山,还有破旧的吊脚楼……“偏僻”是赵芸逸对这个地方的第一印象。
开学第一课并不顺利,由于学校离县城路途较远,道路崎岖,课本未能及时到达,作为老师的赵芸逸陷入了没有课本可用的“尴尬”处境。于是,赵芸逸便和孩子们“侃起了大山”,他鼓励孩子们多多思考题,长大了或许就有和科学家一样灵活的头脑。
“那赵老师是不是科学家呢?”孩子们好奇地问道。
赵芸逸一时语塞,如果自己回答是,就是对孩子们撒谎,但是又怕自己回答不是,会影响自己在孩子们心中“高大上”的形象,也会让孩子们会对自己失望。赵芸逸只能承诺孩子们可以帮助他们找科学家,解答他们的疑问。
“阡陌”学堂,是一扇窗
通过网络让孩子们认识世界的想法在赵芸逸的脑海中油然而生,他想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山里孩子的视野、开发山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也能呼吁社会关注山村小学学生,还可以搭建一座沟通山里山外世界的桥梁。他把这个堂通向外界的课堂叫做“阡陌学堂”。
自2014年9月起,赵芸逸和志愿者们开始着手创办“阡陌学堂”。志愿者们号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全国十余所高校的师生,为摩峰中心小学学生寄来明信片,并让孩子们回信,以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一架与外面多彩世界、与国内知名大学之间书信交流的桥梁。此外,志愿者们还鼓励学生每周进行阅读,并写下读书笔记,记录5个不懂的问题,建立问题档案库,为 “阡陌学堂”邀请老师定一个大致的方向。在正式开讲之前,先进行了5期的试讲,让学生熟悉阡陌学堂的基本流程。同时,志愿者们还咨询受邀请人的意见,整理学生的建议,寻找阡陌学堂存在的问题,然后一一进行改进。
每个星期的星期四下午6点20到7点是阡陌学堂上课时间,也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刻,“孩子会把自己看书时不懂的问题搜集起来,一些调皮的孩子甚至以难倒老师为目标。”赵芸逸介绍道,往往孩子们是‘成功’的。“蝙蝠为什么倒着睡觉?” “人为什么只长两只眼睛?”天马行空的问题往往把讲课老师问得哑口无言。每当遇到老师解答不了的问题时,赵芸逸就会把这个问题记下来,在下次课的时候就请能解答这些问题的老师。
截至目前,阡陌学堂共办了14期,受邀嘉宾包括我校党委副书记唐峻、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王百姓、墨尔本大学学生闫阳、北京大学别鹏举等,阡陌学堂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也得到了当地学生、家长的认可,《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多次对其进行报道。
“阡陌”之间,满是感动
摩峰中心小学是一所寄宿学校,每周五下午放学的时候,校门口人山人海,可有一个孩子总是孤零零的一个人默默地从人群中离开,她叫姜淼,是赵芸逸班上的学生。
这一天,天灰蒙蒙的,不就便下起了小雨,孩子们几乎都被家长接回家了,唯独姜淼没人接。山路泥泞,赵芸逸不放心姜淼自己回家就把姜淼送回了家,在路上,尽管赵芸逸想多与孩子说说话,可是姜淼都不怎么回应,赵芸逸也没多想,以为可能是不熟悉的原,翻过几座山,终于要到家门口了,赵芸逸想,到了家里一定要好好跟家长讲一讲,这样的天气孩子一个人回家太危险了。
推开房门,屋子里只有一张桌子,可眼前的这一幕让赵芸逸到嗓子眼中的话又咽回去了,姜淼的房间光线很暗,只有一张床,没有桌子,书包、衣服、碗筷都堆在窗台上。家中只有一位80多岁的老爷爷,老爷子并不会说一些“漂亮”的话,他只是紧紧握着赵芸逸的手,哭着说:“谢谢,谢谢,谢谢赵老师!”赵芸逸哽咽住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平时在电视剧中看到的自己感觉不真实的场景此时此刻竟然就在眼前!
在和姜爷爷闲聊时,赵芸逸得知原来在姜淼三岁半时,母亲就去世了,由于家庭贫困,父亲外出打工却意外残疾,家中还有年迈的爷爷和一个上高中的哥哥。“姜淼性格孤僻,不爱与人打交道,这倒与自己小时候很像,真是心疼这个孩子”,赵芸逸回想到。离开姜淼家,赵芸逸想了很多,他在心里说:“我一定要多帮助这个孩子,尽自己所能来帮助这个家庭。”从那天起,赵芸逸常常送姜淼回家,也多次联系社会上的爱心企业给予帮助。
“阡陌”路上,无怨无悔
随着“阡陌学堂”被社会所广泛关注,央视网络春晚的导演组走进摩峰中心小学。
当彭导演问孩子们:“你们最喜欢的老师是谁呀?”
“赵老师!”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到。
“为什么最喜欢赵老师呀?”
“赵老师在我胃疼的时候背我去医院”“赵老师给我们讲圣诞节还带了好多好多平安果”“赵老师送了我好多好多书,书上有好多爷爷没和我讲过的故事”“赵老师……”。
站在一旁的赵老师一下愣住了,因为自己平时对学生很严厉,当学生犯了错时,自己会严肃地训斥批评,当调皮的学生不认真学习时,自己也会用当地老师教的“土办法”教育学生,督促他们学习。他没想到的是,这些平日里随手的善意之举却让孩子们记忆犹新。
接到2015年央视网络春晚的邀请,赵芸逸要领着班上的10名同学下山前往北京。从2月7日出发,到2月13日平安地把孩子交到家长的手上。
在这短短的一个星期中,赵芸逸回忆道:“每天就睡三四个小时,自己照顾10个孩子的生活起居,怕孩子乱跑,半夜要起身好几次给孩子盖被子,带着孩子去厕所。”赵芸逸把自己比作成“奶爸”,有两个孩子晕车,下车后,赵芸逸只能背着一个,手拉着一个,还要时刻嘱咐孩子排成队注意安全。
七天的旅程,赵芸逸累坏了,把孩子送回家后赶到学校,整整睡了两天一夜。赵芸逸说:“只要孩子安全,比什么都重要!”在赵芸逸看来,能帮助连县城都没有去过的孩子们圆坐飞机、去天安门、游北京的梦,一切都是值得的。一路上,孩子们可高兴坏了!回想起这些时赵芸逸嘴角上泛起了一丝微笑。
后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行走在“阡陌”的路途上,夕阳下的赵芸逸,身影略显清瘦,他就像是走在田埂上的老农,迈着坚定的步子。从“阡陌”来,又回到“阡陌”去,他改变着自己,也改变着他们,那个山村,那群老人,那个破旧的吊脚楼,那段被阳光照耀着的时光。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矢志不渝。
(文|学通记者张得迪 王炼 党委宣传部 川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