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中农业大学云端连线湖北恩施州建始县摩峰中心小学,共同纪念双方“牵手”十周年。十届支教队员再聚首,共忆十年芳华,共叙支教情谊。
十年前,华中农大定点扶贫建始县,与这所乡村小学结下不解之缘。十年来,一批批华中农大研究生支教团的同学们走进摩峰小学,给孩子们带去知识与希望,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梦想的种子,让乡村教育之花在山区绽放。
结缘摩峰,源于朴实教育初心
2013年,华中农大第一批4名志愿者来到建始县。当地政府考虑到志愿者是从城市来的,担心不习惯乡村生活,原本给他们安排的是距离县城比较近的小学,各项条件相对较好。但他们谢绝了:“本禹大哥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既然选择了支教就不能怕苦。”他们主动提出要去条件最艰苦、最需要他们的地方。于是,经过4个多小时崎岖的山路,他们来到了官店镇竹溪沟村的摩峰中心小学,自此在那里扎下了根。
支教队员柯君回忆,刚到摩峰小学他们被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真挚眼神打动了,但也被眼前的艰苦条件“震撼”了。“我们立志一定要为这里的孩子们做点什么!”柯君暗下决心。
通过调研,队员范先敏制定出教学计划,并科学做了分配,很快他们便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了。武陵山区的天气变幻无常,时而蚊虫肆虐,时而暴雨连连,但志愿者们没有叫过苦叫过累。“我们是这里的第一届,必须开好头。”柯君说。
当地年轻人多在外务工,村里的留守儿童不少,支教队员便成为了孩子们的临时“监护人”。每到周末,他们一起相约走几个小时的山路到学生家家访,晚上又匆匆赶回学校整理家访档案,这样的“习惯”一直持续。
孩子们把志愿者当作了亲人。“范妈妈”是孩子们对范先敏的称呼,有的女孩子不会梳头发,她每天拿着梳子和皮筋耐心地为女孩们梳头;有的孩子衣服破了,范先敏便找来针线缝补……
一个深夜,学生小萍肚子疼得厉害却怎么也不肯看医生。范先敏有些不解,于是她温柔地询问余爱萍。原来是因为担心家中的钱要给爸爸治病,自己不能花钱。范先敏便安慰着她,逐渐打消了她的顾虑小姑娘也渐渐露出了笑容。范先敏说,那时的她心里百感交集,既为小萍因贫困不愿看病而心疼,更为她的倔强和懂事而感动,范先敏也暗暗告诉自己,要当好孩子们的“范妈妈”。
接续支教,学生在改变中成长
由于各方面原因,这里的小学生学习基础并不好,学习积极性不高,行为习惯也良莠不齐,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学校领导和老师,而这些也成为每一届前来支教志愿者面临的问题。
学生基础不好,志愿者们就一起分析,制定“一对一”指导方案,从头教起;学习积极性不高,他们便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行为习惯不佳,志愿者们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行为示范,并将养成良好习惯作为学生的特殊“作业”。“经过一届又一届经验传递,现在孩子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志愿者薛镜瑞说。
2016年,陈天赐在摩峰小学上一年级,这是他的第三个一年级。由于身体原因,陈天赐休学了两年,刚入学的他大大的个子在班级中显得格格不入,经常默默一个人坐在角落。为了帮助他更好地融入班级,志愿者经常到他家与家长谈心,一来二去,陈天赐和志愿者们也成为了很好的朋友。陈天赐慢慢有了改变,不仅开始积极参加班级活动,还当上了班长,帮助老师将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
时间转到2020年,9月10日一早,队员袁诗涵刚走进教室,孩子们坐得整整齐齐,当袁诗涵还在想今天有些“反常”的时候,突然齐刷刷的一声“袁老师,教师节快乐”响彻教室,略显稚嫩的声音让袁诗涵的泪水夺眶而出。“他们还悄悄给我做了礼物,毫不吝啬地表达着对我的祝福。”在五年级学生刘代满的一次作文中,袁诗涵才知道,不会做手工的他为了给袁诗涵礼物,和班上的同学们学了用纸折小青蛙,还小心翼翼地画上了一双可爱的眼睛。
孩子们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对志愿者最真挚的爱,而这样的场景,每一年都有,温暖与感动也一直都在。
相互成就,老师学生共同成长
每一年的支教,志愿者改变着孩子们,孩子们也改变着志愿者。
志愿者王铁凝曾经在班上做过一个统计——有多少同学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让王铁凝惊讶的是班上的同学几乎纷纷举起了小手,超过90%的同学长期见不到父母中一方甚至双方。“看到教室里孩子们举起的手,顿时我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我想我不仅需要尽到一个老师的责任,更要帮助他们的父母尽到呵护他们成长的责任。”正在支教的她,也在慢慢改变着、成长着。
队员刘恩玲负责的是一年级和学前班的孩子,当她还在思考怎么讲好第一节课的时候,孩子们一茬接一茬的出状况,要么想家人吵着要回去,要么就是身体不舒服哇哇大哭。“五六岁的孩子们,安全、卫生、习惯、情绪……事事都需要去注意。”在家里还是父母呵护的“小公主”的刘恩玲似乎在一个月长大了很多,她想到要想带好学生,就得找准和他们相处的模式。作为低年级孩子的启蒙老师,让课堂贴近生活成为刘恩玲教好学生的最大法宝,比如教关于月亮的儿歌时,她会带着孩子们到操场赏月亮看星星,听他们不由自主的齐声背诵课文,富有创造力的向她诉说他们眼中的月亮星星和世间万物。刘恩玲说:“那一刻,我发现我变得成熟了好多,我也更加坚定了要陪伴他们成长的决心。”
除了用心支教给孩子们带去知识与希望,10年来,志愿者们还邀请乡村小学骨干教师到武汉开展学习培训,至今已有近百名建始县乡村小学骨干教师参加过培训,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跨越和转变;搭建“学校+地方+企业爱心桥,汇聚社会资源精准帮扶,多渠道联络社会爱心企业进行项目认购,新建了教学楼、宿舍楼、操场,还配置了太阳能路灯、热水器、电脑、图书等,学校的基础教育设施有力改善;带领学生前往北京、上海、武汉、杭州等地,探索“留守儿童城市体验行”的“成长型”资助体系,丰富了成长体验;借力“互联网+”,实施“阡陌学堂”在线支教项目,邀请国内外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和高校学者,开展音乐、心理辅导等多方面的远程视频授课,搭建了信息化的教育扶贫平台,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
摩峰中心小学校长向登双说:“10年来,在支教志愿者的帮扶下,摩峰小学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轻的大学生们来到教育的第一线,不仅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让山区的孩子能够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了学生的教育质量。还把新理念、知识带给了我们当地的老师,丰富了我们的教学。他们的奉献精神深深感动着当地学生,成为这群娃娃们成长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