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中农业大学2022级张之洞班志愿者来到光谷第三小学,开展了“知农爱农校园行”农业科普课堂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六年级的同学们思考粮食的来处,知农,进而爱农。
教学体验种植水稻过程
本次科普课堂的主题是“水稻的前世今生”。科普课堂以志愿者的提问“米饭从哪里来”开始,引导同学们思考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大米背后的故事。
大米是水稻种子的一部分,要得到大米,就要种植水稻。志愿者以视频教学的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水稻从萌发到幼苗、分蘖、拔节、孕穗、抽穗、扬花、乳熟、蜡熟、完熟的生长全过程,以及与之对应的培育秧苗、插秧、施肥、除草、收割等农事活动,增进了同学们对于水稻这一主要粮食作物与如何种植水稻的了解。
讲述育种历程激发对科学热爱
从一万多年前的野生稻到栽培稻,从一年一熟到部分地区一年两熟甚至三熟,从亩产150公斤到亩产550公斤,水稻产量的提高凝结着一代代华夏儿女的辛勤汗水与智慧结晶。通过对“中国稻作之父”丁颖院士、开创“水稻矮化育种”的黄耀祥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具体介绍,以及介绍太空育种等,志愿者展现了中国水稻育种的艰辛历程,激发同学们对科学家的敬仰与对科学的热爱。
互动提问引发思考
科普课堂中,志愿者热情洋溢,积极与同学们互动,提出问题引发同学们思考,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无论对错都发给小糖果以示奖励,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同学们对知识的接受度,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课堂中,同学们聚精会神,纷纷展现出对水稻起源与种植、对农业的兴趣。
通过本次“知农爱农校园行”农业科普课堂志愿服务活动,参加活动的小学生们了解了日常食用的大米背后的故事、水稻作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农业技术的进步与背后的智慧和汗水。志愿者在与孩子们的交流中也更加了解了孩子们对农业的认识程度,以及什么样的授课方式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未来将更有针对性地持续开展农业科普活动,希望能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知农爱农的种子。
文字|王婧雯
摄影|吴雨润、关博文、金俊伟
审核|王石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