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晚,由校团委、华农林肯学院主办的“青年力量 全球担当”国际志愿服务经验分享会在大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举行。活动特邀两位具有丰富国际志愿服务经验的优秀志愿者进行实践分享:信息学院生物信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刘雅文与经管学院经济统计学专业本科生吴渺分别结合自身经历展开交流,吸引了众多师生到场参与。
突破边界,拥抱世界舞台
刘雅文以“青春不设限”为主题,分享了自己从一名热爱志愿服务的大学生,逐步蜕变成为联合国志愿者的精彩历程。她坦言,曾以为联合国是遥不可及的,但通过参与“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她对联合国志愿者这一身份有了深刻认知。
刘雅文在联合国SDG AI Lab的实践中突破自身专业领域,承担人工智能技术推广工作。面对语言障碍与技能短板,她通过日复一日的自主练习来不断攻克难题,帮助发展中国家青年掌握AI技能,收获了当地人民真挚的感谢。她动情地表示:“当技术跨越语言障碍,在异国土地上绽放光彩的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直面挑战,诠释中国担当
吴渺结合自己参与国际组织实习预备营、武汉马拉松志愿服务等经历,系统梳理了国际志愿者应当具备的能力矩阵。她指出,申请国际组织实习虽无硬性门槛,但需注重专业能力、英语水平、跨文化沟通等软实力培养。“在海外服务期间,从撰写英文报告到理解当地文化习俗,每个细节都是成长的契机。”通过展示在玻利维亚服务期间的工作影像,吴渺生动诠释了“勇气是在陌生环境中依然保持行动力”的感悟。

互动环节,两位嘉宾直面同学们的关切。针对“如何叩开国际组织大门”的提问,刘雅文详细解读了联合国志愿者申报流程,并建议申报者提前匹配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吴渺则从面试技巧切入,给出了三方面具体建议:一是遵循“STAR”原则结构化应答,二是善用官方网站与行业报告了解岗位需求,三是通过模拟面试调整肢体语言。“面试官更关注你如何将专业思维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非简单的个人经历堆砌。”她强调。


活动尾声,两位分享者向在场学子发出倡议:“志愿服务是拓展生命广度的窗口,同学们应把握机遇,用行动书写中国青年的全球担当。”与会学生纷纷表示,本次分享会打破了他们对国际志愿服务的认知壁垒,更点燃了“走出去”的勇气。
文字:青年传媒中心新闻部 朱东方 黄端淇
图片:翟心悦
审核:李博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