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化艺术
蒋方做客国学讲坛赏鉴《春江花月夜》
发布时间:2018-03-25

3月22日晚7点,第30期国学讲坛于我校大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举行。本次国学讲坛由我校校团委主办,校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和传统文化联盟承办。此次国学讲坛邀请到了湖北大学教授,楚文化学者蒋方为我们讲述了她对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内涵理解与鉴赏。



为什么诗要称为诗,诗歌又为什么叫做诗歌?”讲座伊始,蒋方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紧接着,她从艺术起源的角度,向我们讲述了诗和诗歌的来源。从春秋、战国,到秦国、汉代,再到魏晋、三国,她追根溯源,讲述了诗与诗歌的发展历程。《礼记·乐记》中有言:“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蒋方告诉我们,原来的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原本就是歌词。远古时期,人们娱乐表演的时候,诗是配着音乐、舞蹈而歌唱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诗、歌、乐、舞也脱离原貌,自成一体了,诗歌也即诗与歌的结合。



其后,蒋方以一曲《浔阳曲》,配之以行云流水般情感涤荡的诵读,引领我们穿越时空,与张若虚共度这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蒋方通过一段《全唐诗》中的引用向我们讲述了张若虚的生平,“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写过《春江花月夜》,却只有张若虚的那篇可以名扬千古呢?我认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流传可以说是一段‘传奇’,我想把它称之为‘沉寂与喧腾’”,蒋方说到。唐之后近700年,张若虚和他的诗都处于无人问津的地步,提到《春江花月夜》的出世,不得不提到南宋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和明代高棅的《唐诗品汇》,由于郭茂倩的收录与记载,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才得以保存和流传,也正是因为高棅的《唐诗品汇》,改变了当时人们的文学品味和认知,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才得以获得一丝留存的空间,终于在沉寂了将近700年之后,突然觉醒与喧腾,震惊天下,名流千古,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珍宝。



随后进行的鉴赏环节,蒋方将《春江花月夜》全篇分为“春夜之景”、“宇宙之思”、“人间之情”和“人生之叹”四个部分。天上皎洁的月光映照江水,开阔的滩地上遍开鲜花的美丽景象在蒋方的赏析下直观地展现出来。当谈及为何生在扬州长在扬州的张若虚会对此番扬州之景生发出如此情感时,蒋方用“熟悉的陌生”这一词汇解答了这个问题。她说:“本该为张若虚所熟知的家乡之景,在江水海潮的鼓动拍打下,在皎皎明月的银光照耀下,周身那种无限的纯净和纯粹让张若虚也为之心动。心动了,情也就自然地生发了出来。”蒋方认为这首诗中包含了渺小的人对偌大宇宙的思考,钟情之人对离人的思念,以及迷茫之人对人生意义的不懈探寻。



在总结本诗的精髓时,蒋方强调,诗中反复出现的江水和月并非简单的意象,前者代表时间,而后者代表空间。她说:“在这个时间与空间的节点上,在这个人生思考与情感探析交织的情境中,这首诗真正的内涵也浮出水面。那便是:大自然的美丽,有待我们的发现与保护;而社会人生的美丽,则需要我们的珍惜和创造。”

 

 

 

 【人物介绍】

蒋方:蒋方,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楚文化学者,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上发表《女媭之角色及其意义探析》、《魏晋时期的<诗经>解读》、《端午与屈原考释》、《孟子人性说平议》等80余篇论文,出版《中国文化史九绎》、《黄庭坚精选集》等著作十余部。近年来从事社会公众讲座,在湖北电视台《荆楚讲堂》、湖北省图书馆《精英讲坛》及各地院校、省直部门等处所做讲座,如“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社会生活”、“魏晋士人风貌”、“诗骚讲读”、“孟子讲读”、“汉魏六朝时期昭君故事的传播与接受”等,均深受听众的欢迎和好评。

 

文字:【校青传记者团】李安悦 彭莹

摄影:【校青传记者团】范小语 郭虎

审核:刘立军

 

电话:027-87282012 E-mail: hntw@mail.hzau.edu.cn 地址:武汉洪山区狮子山街特一号华中农业大学

CopyRight© 2014 共青团华中农业大学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