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晚,国际木偶剧联合会会员、上海戏剧学院木偶剧专业教师秦峰于我校综合楼五楼报告厅带来了主题为“神奇的木偶艺术”的精彩讲堂,讲述关于中国传统木偶艺术的前世今生,激励当代大学生和青年团体传承中国传统艺术,助力古老艺术走向世界,走向国际。
曹禺先生曾将神奇的木偶艺术描述为华夏之光,木偶作为祖先优秀智慧的结晶,有木偶、 傀儡子、骷髅子等多种称呼,以木偶为依托发展出偶剧,亦称傀儡戏、木偶戏。秦峰为大家讲解木偶与木偶戏的不同:木偶是指受人操作的手工艺品,而木偶剧是一种综合艺术,是考验表演者的唱腔、表演等能力的艺术形式。“俑”即最早的“偶人”出现在汉代,可见中国木偶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秦峰从西周穆王偃师说讲起,通过生动的故事,娓娓道来,展现木偶的历史沿革和古老魅力,言语洋溢着对木偶深深的喜爱之情。当大屏中出现1979年在山东莱西出土的第一个木偶实物时,吸引全场目光,不仅是因为木偶193cm的身高,更是因为木材历经岁月仍保存完好。
接下来,秦峰老师细致讲解了木偶种类,并和上戏学生郑向峰在现场展示了木偶操作技巧。秦峰说,他很佩服现在愿意苦练传统艺术的年轻人,因为要坚持每天练习高举杖头木偶,练习舞台步法,对木偶制作从泥塑,糊石膏,涂油漆,上妆等每一个步骤熟悉。秦峰的讲述让更多人了解了文化传承人的伟大。“刻木为人,像人之形,谓之偶人。”木偶的制作工艺极其复制,其实木偶的整体精髓在于木偶头,那是经过长时间的雕刻打磨而成的。一个木偶是否传神,面部雕刻十分重要!木偶戏的在我国分为两派,北派注重武打精神,喜欢表现英雄好汉;南派注重儿女情长,多表现阴柔之美。在福建泉州,木偶传承从未间断。在木偶表演时伴随的“傀儡调”与南音很似,且还有专门的剧本。作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改革开放之前,木偶表演教育主要有科班式、家族式、学管式三种组成。在七十年代时有中等的木偶教育,2004年上海戏剧学院第一批招收木偶专业学生。
“传承是先人的,保护是历史的,创新是我们的,发展是必须的”,在被主持人问道“如何让木偶戏走上国际舞台?” 时,秦峰谈起自己在法国的经历,有着27根线的钟馗醉酒的提线木偶,让法国人眼花缭乱。“坚持传统,因为这是我们的根。”
【人物简介】
秦峰,青年木偶剧专业教师,上海人。曾获金狮奖全国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大赛“表演奖”和“指导老师奖”,第一届上海市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优秀指导教师奖”,表演木偶戏《徐策跑城》获第二届南充国际木偶艺术周“新人传承奖”;导演木偶剧《哈姆雷特》获上海国际木偶艺术节“新人奖”,以及年度上海文艺人才基金“教师奖”等。
文字:【校青传记者团】 聂琦琦 景怡澜
摄影:【校青传记者团】 王一帆
审核:沈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