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化艺术
段怀清:畅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异国”与“他乡”
发布时间:2018-10-08

9月29晚,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段怀清教授做客我校第270期狮子山讲坛,于综合楼501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异国’与‘他乡’”的精彩讲座。


 此次已是段怀清第三次来到华农开设讲座,恰逢我校120周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段怀清热情地表达了他对华农百廿校庆的祝福与期待。

“1860初,中国成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1870初曾国潘蕃上书官派学生留学美国;1905清政府废除科举取士制度……”讲座伊始,段怀清梳理了晚清的历史,而中国现代文学正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文学。在中国一步步走向科学道路的同时,中国现代文学也在慢慢萌芽。

在介绍现代文学中的“异国”时,段怀清首先谈到了郁达夫的作品《沉沦》,在这本书中,文章的主人公——一位中国留日学生受到了同学、房东甚至服务员的歧视,结局时他绝望自杀,更是发出了希望祖国强大的呐喊。郁达夫留学日本,感受到的是与留学地的分裂感。实际上不仅是郁达夫,那个呼喊着“走异路,寻异乡,找到别样的人生”的文学大师鲁迅也在留学期间碰了壁,感受到了在异国的冷漠。

    段怀清反观徐志摩,看到了不一样的“异国情”。1928年,中国北伐刚刚结束,徐志摩便写下了著名的《再别康桥》。“不同于郁达夫, 崇尚自由爱情和美的徐志摩却感受到了异国的美好。”段怀清如是说道:“现实与文学的对立体现了中国人对理想国的审美冒险和思想探索,在徐志摩的心里,异国就像祖国,他乡好似我乡。他将自己的留学体验转化成文学文本,便有了其价值。”

     

    另一位中国早期留学生苏雪林在创作长篇小说《棘心》的时候融入了另一种情感谱系,一位成年女儿对母亲的感念,这种感念实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理念。当这些理念用文化文本表现出来的时候,便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丰富的人生体验。

    段怀清又列举了沈从文的事例,将视角从异国文学转到了他乡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他乡”是中国20世纪20、30年代从海外归来的文人们面对灾难深重的祖国母亲,对乡愁更深刻的体会和感触。他们通过所擅长的小说、诗歌等文学形式表达了乡愁文学的永恒主题,即对祖国母亲的无限热爱,以及期待与祖国母亲共患难的深切愿望。沈从文便是其中一个代表人物,他所记录的湘西故事和农耕文明都体现着人们立于黄土之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沈从文离开湘西,前往北京和上海,背井离乡,却用艺术书写“我乡”,成为“他乡”文学的独特体系。

在最后的现场问答中,对于“该如何面对国外对国内文化渗透”的问题上,段怀清教授表示:“我们该有文化自信。外国的的文化渗透是全球性的,是不可硬性回避的,真正有力量的文化绝不是在封闭的环境里面成长起来的,需要竞争才能让文化更茁壮地成长。时代的变化推动了外来文化在中国不断传播,但是我们始终相信,中国传统文化会在这种比较竞争中更加蓬勃发展,源远流长。”

 

 

【人物链接】

段怀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近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及比较文学。曾受邀在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东方卫视、浙江电视台等主讲过一些历史文化类节目,并先后在上海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以及一些高等院校等公益性平台主讲过一类文化普及类专题讲座。主要著作:《<中国评论>与晚清中英文学交流》,《传教士与晚清口岸知识分子》,《白璧德与中国文化》,《李雅格传》等。

 

 

文字 【校青传记者团】袁文宁 林向馨

摄影 【校青传记者团】罗凯阳 周子澳

 

电话:027-87282012 E-mail: hntw@mail.hzau.edu.cn 地址:武汉洪山区狮子山街特一号华中农业大学

CopyRight© 2014 共青团华中农业大学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