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化艺术
郑传寅做客狮山艺术讲堂谈戏曲舞台色彩
发布时间:2019-12-03

1129日晚,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郑传寅做客第三十二期狮子山艺术讲堂,在综合楼五楼报告厅为我校师生讲解戏曲文化的舞台色彩。此次活动由共青团华中农业大学委员会主办,华中农业大学大学生艺术团承办。

156AF

讲堂伊始,郑传寅以王国维“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的说法展开了对戏曲的讲解,他用“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生动地描绘了戏曲的舞台特色。谈到戏曲的发源,郑传寅表示,戏曲是我国载歌载舞的民族戏剧的总称,其起源可以追溯至秦汉时代,到南宋逐渐走向成熟,并从此进行了不中断地发展。作为三大古老戏曲之一,中国戏曲的发展虽然经历起伏,但至今仍有三百多种分支活跃在舞台上,从未消亡。

对于古装戏,郑传寅强调:“戏曲尤其重视其色彩功能的表达”。他通过举例皇帝的黄袍、贵妃和权臣的大红袍、以及御史的蓝官衣说明戏衣的色彩可以表示人物的尊卑贵贱。除了伦理功能,郑传寅说:“戏曲有时还通过戏衣和场景的色彩表现凶吉。比如在京剧《杨门女将》中,以杨宗保阵亡为节点前后布景从红到白的转变;又比如状元的大红袍表示喜庆,灵堂里的素衣表示凶险。”以红色为例,郑传寅进一步说明了颜色功能产生的原因。他表示,《释名·释采帛》有言:“赤,赫也,太阳之色也。”远古人认为大火可以驱散黑暗,避免神鬼祸害,因此把红色作为吉祥的象征。随后,郑传寅通过对不同颜色脸谱所代表含义的介绍,再一次说明了戏曲色彩功能的表达。

1409C

“色彩的民族差异,时代差异无法通过西方的色彩学解释,而要通过文化寻找原因。”郑传寅如是说,虽然科学研究表明对色彩的反应不存在人种差异,但正如西方将白色用于人之大喜,中国却用于人之大悲一样,生命体对色彩的生理反应只是基础,而文化反应会遮蔽甚至扭曲对色彩的生理反应。

在谈到传统文化中的色彩时,郑传寅说到,黑色代表天的颜色,古人认为‘法天为吉,逆天为凶’,因此黑色在传统文化中成为顺应天道的吉祥颜色。在周制婚礼中,新娘服装主色为黑色;在官场中,官员皆戴乌纱。这种对黑色的偏爱一直持续到唐朝,唐朝以道教为国教,道讲阴阳,红为阳,黑为阴,黑色才逐渐让位于红色。

“白色用于丧礼,最初时表示凭吊者的一片‘素心’。”郑传寅解释,在传统文化中,白色之所以与西方内涵迥异,是因为古人认为丧礼是悲伤到极点的时刻,穿素服表示活着的人对死者真挚的悼念之情,这种感情发自内心,不加任何外物掺杂,布料未染为素,也就是白色。随着时间推移,白色逐渐成为“主凶”的颜色,不被允许出现在喜庆场所。

“色彩在传统文化中变成一种文化语言,中西方对色彩同样的物质外壳,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内核,表达不同民族差异和时代差异。”郑传寅以五行文化为例,五行最先见于《尚书》,五行相克相生的观念广泛流传,后人给世间万物定义所属五行,解释生活中方方面面,又给五行赋予颜色,通过对色彩的运用寄托美好意愿。

12AB8

最后的问答环节中,谈及戏曲传承,郑传寅笑谈现状:“戏曲演出时,台下常是一望无牙——几乎都是老年人。很多传统文化在当代都被淡忘,青年人应警惕这种现象,如果文化被忘记,无异于灵魂被阉割,因此,我们更要主动学习戏曲,学习传统文化,文化不是用来产生经济效益,而是用来注塑灵魂的。”




文字丨校青记者团 贺一洋 王昱程

摄影丨校青记者团 朱学玉 刘彤

审核人:路雨

辑:秦静欣




【人物介绍】郑传寅: 曾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戏曲协会副会长。现任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导。曾获湖北省文联颁发的“文艺理论明星奖”,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等。代表作有《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中国戏曲文化概论》等。


电话:027-87282012 E-mail: hntw@mail.hzau.edu.cn 地址:武汉洪山区狮子山街特一号华中农业大学

CopyRight© 2014 共青团华中农业大学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