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晚,乐友交流会活动在耕读学堂顺利开展。此次活动由迎新季组委会主办,水产1907班学生李泽巍与机械1903班学生董和霖承办。
活动开始之初,分享人之一的董和霖建议道:“今天大家只要来到这里,我们就是乐友,我们希望乐友间的交流可以随性、放松一些,我们希望能和大家有心与心间的交流。”
乐友交流会第一个环节自然为音乐,机械1903班的董和霖为听众带来一首小提琴曲《查尔达什》,音乐起先是带有鲜明吉普赛音乐特点的旋律,曲风欢快而活泼,现场听众都随着音乐露出微笑。紧接着,小提琴声突然平静下来,节奏也有所放缓,乐曲风格转变为明朗、舒展,主旋律重复演奏,同时声音渐小,直至结束,从而形成一种幽谷回声的效果。竹笛曲《姑苏行》,曲名为游人游览苏州之意,因此乐曲旋律柔和舒缓,从而突出苏州秀丽风光和人们游览的愉悦。“为了表现主题,歌曲借鉴了很多昆曲元素,并用竹笛声音模拟了小鸟飞翔,青草生长的声音,希望借此表现万物生长。”演奏者水产1907班的李泽巍这样说。
演奏结束后,两人分别介绍了自己乐器的起源和大致结构。笛子起源悠久,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的七音节鹤骨笛表明,笛子起码在八千年多前,就已经成为祖先乐器中的一种。当代竹笛最重要的部分是膜孔和笛膜,笛膜用三四月芦苇的内膜晾干后制成,为了方便后期的调节,笛膜和膜孔间必须用阿胶作为粘合剂,膜的松紧会导致笛子的音色发生变化,而膜的松紧则靠手的应力调节。小提琴则起源于意大利,据说是迈克雷被龟壳的共鸣声激发灵感,便将龟壳改进为由木头制成的四弦乐器,后来又加上琴弓,才使小提琴具有如今这样美妙悠扬的声音。
在即兴演奏环节,李泽巍与董和霖用竹笛和小提琴共同演奏了一曲《沧海一声笑》,悠扬的竹笛声合着小提琴的低沉琴音,将现场观众带入他们描绘的荡然回肠的快意江湖。一曲奏毕,观众们用热烈的掌声赞美来他们精彩的演出。本场交流会在竹笛和小提琴配合的《送别》中落下帷幕,会场有同学轻轻哼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在谈到举办本次乐友交流会的原因时,李泽巍表示:“由于去年我们举办了第一次乐友交流会,反响比较好,于是学校鼓励我们继续承办第二场,我与董和霖也希望能给同学们展现一些欣赏性更高的东西。”他接着阐述了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音乐是很个性化的东西,但是对音乐的欣赏应该是大众化的。李泽巍认为,他们举办乐友交流会,不是因为他们在艺术上比大家有更深的建树,而是因为他们觉得美本身是一个很小众的东西,但欣赏美的环境应该是大众化的,任何人都应该拥有欣赏美的环境、接触美的权利。他诚挚地说道:“我们想告诉大家,艺术不是高深的,它是有趣的,希望大家能从这场交流会中体会到‘美在华农’的涵义。”
一位管弦乐团的大三同学表示:“我去年也参与了他们举办的第一次活动,非常欣赏他们敢于尝试的勇气,也非常欣慰地看到他们现在还在举办这个活动,并且由衷希望他们未来也能继续坚持下去。”
文字丨校青传记者团 贺一洋 池乐玥
摄影丨校青传记者团 彭诣涵 曹玉
审核人:路雨
编 辑:秦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