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第二期清涟读书会在图书馆嘉书咖啡厅举行,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殷平、理学院教授沈婧芳受邀进行分享,他们为现场师生带来一场感性与理性的思维碰撞盛宴。
沈婧芳从书籍背后的故事谈起,向同学们分享了《数学秘境追踪》与《名画中的数学密码》两部作品。
其中,《数学秘境追踪》为沈婧芳在疫情期间与其他两位老师合著。“作为老师,我们讲授数学想要传递给大家的,不止浩如烟海的公式定理,也有数学家身上的精神和力量。” 沈婧芳这样阐述自己的写作目的。
谈及著书经历时,沈婧芳回忆道:“关上门的阳台形成的临时小书房里,借助透过窗户的自然光,感受着飞逝的时光,也被故事中的人所感动。”她谈到,数学家们和普通人一样,也会为梦想拼搏,也会在黑暗中跌跌撞撞、零零碎碎地得到一些结果。她认为这和做学术、科研是十分相似的,一开始囿于没有思路而处于“黑暗的房间”中,但只要潜心钻研、不放弃,就会等到“抓到窗帘”的那一天,一切豁然开朗。沈婧芳表示,这样的故事对于科研新手和在学术道路上不断追求的人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谈完写作经历,沈婧芳向大家介绍了书中三位中国数学家的故事,走近他们崇高而纯粹的家国情怀。晚清数学家李善兰认为“算学明则制器精,制器精则国家强”,在国家衰微之际,他意识到培养人才的重要性,毅然辞去官职、散尽家财开办学校,希望能够科学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拒绝了美国丰厚的物质条件,在报纸上发表《对所有海外华人的公开信》,写道:“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归国决心。同时,他还游说在美国的故人回国,为国家做奉献,留下“愿化飞絮被天下,岂甘垂貂温吾身”这样的大义之言;陈省身先生将在南开大学成立的数学科学研究所视为自己“刚出生的孩子”,一生致力于让其他国家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数学人、了解中国数学所作的贡献。“他们将自己追求的事业与国家命运结合,在数学上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沈婧芳总结道。
殷平老师站在诗词爱好者的角度,向同学们推荐了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一书。殷平结合自己的教育经历,提出了应该抓住机会培养一个爱好的观点。"如果不是进入大学,我不会意识到我对诗词还有那么些兴趣。"殷老师感慨道。说到自己的推荐理由,殷老师表示,叶嘉莹先生的这本书,收录整理了她辗转各地讲课的录音,由于她在讲述过程中结合自身经历,其内容反而更加适合非专业人群阅读。随后,殷老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分享了申报项目基金、筹备“一心”论坛、制作宣传海报等小故事,他说:“当对于诗词的爱好转变为自己的习惯,也会使他人更加容易共情。”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两位老师不约而同都提到,读书不是单纯读书中的内容,也要从书中学会一些处世的方法和态度。
文字丨校青传记者团 王毓雯
摄影丨校青传记者团 林馨
审核人:杨扬
编 辑: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