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晚,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武汉音乐学院原创作品《交响组曲:敦煌妙染四帧》在我校大学生活动中心剧场隆重上演。由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靳竞、罗林卡、赵子翔、庞悦、王子鸣五位青年教师组成的主创团队,历经两年匠心打磨,以敦煌文化为蓝本,巧妙融合传统与现代音乐元素,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听觉盛宴。
丝路序曲,古韵初绽
序曲《敦煌引》以新疆维吾尔族音律“木卡姆re调式”为核心音高素材,借鉴《十二卡姆》的音乐形式,将歌、舞、乐融为一体,亦如色墨混溶的交响画卷,借以抒发对集历史、宗教、艺术为一体的敦煌的情愫。管弦乐与西域乐器萨塔尔完美融合,,从当代视角拓展传统美学,古老传统与现代时尚相互映衬,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丝路画卷,引领观众步入敦煌的神秘世界。

千年和鸣,悠扬新韵
第一乐章《倾杯乐・迦陵频伽》基于七部伎结构,由五个部分、七个音响空间构成,素材源自敦煌曲谱中极具唐乐风格的主题。琵琶与管子(筚篥)担任主奏,与管弦乐队协同,深度挖掘中西方乐器组合的表现力,生动呈现敦煌经变画中的音乐盛景,使观众仿若看到迦陵频伽鸟翩翩起舞,感受唐代乐舞的优雅灵动。
藏经洞秘,沙韵佛音
莫高窟位于鸣沙山下,这座沙山风起时沙土振动而鸣,风停沙静时发出如丝如竹之音,如同大漠自然献给敦煌人文的不息颂歌。第二章《鸣沙》以藏经洞的发现为叙事切入点,通过描绘黄沙万里的荒寂中奇妙的鸣沙玄音,塑造敦煌自然风貌一面的廓远,通过描绘隐迹于鸣沙山中色彩灿烂的千佛琳宫,塑造敦煌人文历史一面的恢弘。乐曲中既有鸣沙山的神秘回响,又有千佛琳宫的庄严宁静,仿佛带领观众穿梭于历史的长河,探寻敦煌文化的深厚底蕴。

胡舞鼓韵,盛唐华章
第三乐章《浑脱》借鉴了唐大曲结构,由“散序”“歌”“破”三部分组成。“浑脱”象征着时代的文化自信及敦煌多元文化融合的特质,体现“和合包容”的境界。乐章以现代音乐风格打底,融入场景化音乐描绘,大量运用打击乐,西洋木管乐器模仿中国古典乐器音色,结合敦煌古曲素材,生动再现胡舞的华丽场景,呈现出盛唐时期敦煌多元文化交融的繁荣景象。
伎乐遗韵,永恒回响
盛唐时期,大量宗教、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内容被永远留在了敦煌莫高窟。第四乐章《莫高·伎乐余音》的灵感来源于敦煌莫高窟第112窟南壁东侧的一幅壁画。借助现当代音乐创作手法,重现壁画中金声玉振、歌舞升平的伎乐遗韵,余音袅袅,引领观众进入充满诗意与辉煌的音乐世界,领略敦煌文化的永恒魅力。
敦煌文化与丝路精神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见证了古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此次演出是武汉音乐学院以音乐讲述中国故事、传承创新中华文化,推动敦煌乐舞艺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据悉,该项目后续还将在武汉部分高校及全国专业音乐厅巡演,持续弘扬音乐艺术魅力,传播丝绸之路文化精神。
文字丨青年传媒中心新闻部 张惠
图片丨青年传媒中心摄影部 黄燕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