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文”玉食,人间有味

发布时间:2020-11-01
来源:
浏览量:

10月29日晚,由食品科技学院主办的锦“文”玉食校园文化分享活动在倍阅书店展开。食品科技学院侯焘老师担任本次分享嘉宾,与在座同学一同沉醉在糖果的趣味历史和甜美味道之中。


温暖熏腾的灯光下,同学们迎来了食文化的盛宴。“与锦衣玉食所着重的富贵不同,锦文玉食的内涵在于我国深厚的饮食文化与出类拔萃的饮食审美。”跨越山河的经度孕育了海味与山珍的差异,逾越温度带的纬度造就了南甘北咸的风味。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独具的氛围,是对立与融合的典例。东方饮食文化以中国为轴心,逐渐走出洲际,迈向世界。

“同学们吃糖吗?那你们觉得,糖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吗?”侯焘老师轻轻问到,声音被柔软绵密的糖浆包裹着。问题之后,同学们热烈地讨论起来。侯焘老师紧接着说道:“糖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但糖的作用却不仅仅是味蕾的满足。”在糖果文化中,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牛轧糖是与黄金媲美的宝物,融化的巧克力代表幸福吉祥的祝福,孝感麻糖是妇人慌张丢入芝麻中的产物,蛀牙却是富人的象征。



糖不仅是能量的供应商,也是经济文化的赶路人,它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人类的关系也极为密切。以如今进入寻常百姓家的蔗糖为例,侯焘老师介绍了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公元7世纪,中东地区种植甘蔗,并从东非购入奴隶来耕作土地,哥伦布在第二次航海时,将大量糖运回西班牙,之后,葡萄牙殖民者在巴西建立起第一个大规模制糖产业,完成糖业历史上第一次商品贸易。侯焘老师表示,蔗糖作为第一次贸易大循环的主角,更加说明,糖的出现,加速了原始的资本积累,同时带动了文化的发展。

在中国的糖果史中,糖是因统治集团的特殊享用而出现,后又成为供养尊亲,抚育幼儿的产品,之后又作为贡品摆放在祭神祀祖的桌子上,现如今,招待客人,节日喜庆,人们都能见到糖的身影。

糖果是文化的载体与反应,也是时代饮食生活的样法。侯焘老师讲到:“以前奶奶教我做菜时,跟我讲过一道铁律,凡是红烧的菜,吃的第一口必须是甜的,不然这道菜就是失败的。”各地做菜习惯有所异同,品牌文化也各有高见。可口可乐公司十分重视产品的本土化,每一个语言各异的销售地区都拥有相应的设计文字,味道甜甜的可乐带来怡然愉悦的心情,也承载着乐观积极的思想。

在自由分享环节,食工1804的张轶然分享了一件趣事。“疫情在家,我烘焙饼干时,找不到红糖,便用白糖代替了红糖,结果做出来的饼干只有苦味,后来我用红糖再次尝试,饼干才有了它甜美的香味。每一种糖都有它无可代替的地方。”



“在今天的活动中,我体会到了糖果的甜美味道,也了解了更多趣味的糖果文化。同时,作为食科院的一名新生,我会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来自食品科学学院2007班的柯乐说道。

苦辣酸甜,是味道,也是生活。琳琅满目的糖,不仅是味觉上的调味剂,也是生活压力释放的端口。它承载着文化底蕴,包裹着情感温度,行驶在历史长河,在沿岸的时刻线上留下独有的甜美印记。




文字记者丨校青传记者团 李玉玉 王一涵

摄影记者丨校青传记者团 卫佳璇

审核人:侯焘

编  辑:孙慧莹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