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片显影真相,微芒汇聚星光 ——从热映影片《南京照相馆》看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发布时间:2025-08-01
来源:
浏览量:


“大好河山,寸土不让!”这句镌刻在中华民族记忆深处的呐喊,穿越时空,在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承载特殊历史重量的年份里,愈发显得振聋发聩、直击人心。7月22日,电影《南京照相馆》在南京首映,这座曾饱受战火蹂躏的城市,再次成为铭记历史、守护真相的精神地标。影片以一家普通照相馆为叙事支点,透过市井小人物的命运沉浮,撕开了日军妄图掩盖南京大屠杀罪行的虚伪面纱,展现了中国人民在绝境中守护历史真相的英勇抗争,为这个纪念年份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注脚。

时间拉回到1938年,抗日战争的烽火正席卷神州大地,日军在军事侵略的同时,也启动了一场精心策划的“舆论造假工程”。当年,日本官方主导发行《中国事变画报》,每页纸都浸透着谎言。画报中,日本随军摄影师镜头下的“画面”经过刻意筛选与编排:日军官兵或“英姿飒爽”地驻守阵地,或“温柔体贴”地为中国难民分发物资,甚至与中国百姓“亲切互动”,营造出一派“中日亲善”“共存共荣”的虚假景象。这些经过粉饰的照片被大量印刷,通过各种渠道向国内外传播,企图混淆国际视听,掩盖其在中国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侵略本质,将侵略战争美化成“正义之举”。彼时,真相在刺刀与谎言的双重压制下,仿佛被埋入了深渊。

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历史锚点,《南京照相馆》选择以一家照相馆为微观切口,让侵华日军的罪恶与血腥,在方寸胶片间拓下无法篡改的印记。为换取生存机会,照相馆金老板等人被迫为日军冲洗记录同袍罹难的罪证在照相馆狭小的红色暗房里,当一张张记录着日军屠戮暴行的照片在显影液中逐渐浮现,触目惊心的真相也刺痛着他的心。而日本人为了掩盖真相,弱化战争罪恶行径,自然不会允许记录着烧杀抢掠的底片传播出去。幸存者们从最初只求自保的普通人,到最后成为了冒死传递日军罪证的勇士。他们将底片缝入衣襟、藏于墙缝,用生命守护这些底片,把真相带到世界面前。单薄的相纸早已不再是普通的影像载体,而是承载民族集体创伤与记忆的原始资料。

导演申奥并未执着于展现宏大的战争图景,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一群身处乱世的普通人:他们于绝境中挺身而出,想尽办法保存日军罪证,用最质朴的行动践行着对真相的守护。正是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打破了历史与观众的距离——那些曾是冰冷统计数字、教科书里文字描述的历史,在此刻变成了有呼吸、有情感、有坚守的个体命运,让这段沉重的过往,因普通人的故事而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照片会褪色,但历史不会。“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挺身而出,用鲜血和生命筑起了抵御外敌的长城,最终在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取得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为铭记历史,缅怀英烈,中国将举行盛大阅兵式。而日本不仅没有进行反省,反而发表歪曲事实、混淆视听的观点,指责中国“过度聚焦历史,反日色彩浓厚”,并呼吁各国不要参加阅兵式,这折射出日本政府根深蒂固的历史虚无主义。

自2015年中国首次举行抗战胜利阅兵以来,日本用来宣传所谓“正确形象”的公关费高达560亿日元。其中,在海外的社交平台上,日本右翼分子延续“攻心战”手法,不仅否认侵华事实,还妄图挑起中国内部矛盾,通过扭曲事实的新媒体内容破坏团结。显然,掩盖史实和推卸责任无法洗白自己,日本政府应当以诚实和负责任的态度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正视和深刻反省历史,以实际行动体现对历史罪行的忏悔和对受害者的尊重,并以正确史观教育下一代。

每个人都是历史的“显影液”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对真相的坚守,都在“显影”着历史的本来面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历史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从历史中,我们能汲取不畏艰难、奋勇前进的勇气;从历史中,我们能领悟珍惜和平、守护和平的智慧;从历史中,我们能凝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力量。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永远不会褪色。以《南京照相馆》为契机,再次回望历史、铭记历史,让那些守护真相的“微芒”永远闪耀,让汇聚而成的“星光”照亮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




文字|青年传媒中心 申露欣 黄端淇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