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照伊湄称自己与扬琴的相遇是令人击节的相见恨晚。五岁那年,她看到艺校的姐姐敲打着造型奇特的扬琴,慢似山泉叮咛和缓,快同河流击穿桥岸,如痴如醉,令人神往。幼年懵懂,好奇心点燃了兴趣的火苗,十几年与琴竹相伴,火苗不隐。在她变化的生活中,这火的色彩和温度逐渐浸透她的生命,热烈而又蓬勃。
琴竹声声扣心弦
在学习扬琴两年后,宫照伊湄加入了艺校的民族交响管弦乐团,开始跟随乐团参加大大小小的演出与比赛。当时的她未曾想过,扬琴会与自己的人生从缠绕到交相融合,生活中经历的喜怒哀乐,扬琴听着默默为她发声。
随着学习扬琴的愈发深入,扬琴已经不仅仅是演奏的乐器,它慢慢成为宫照伊湄与家人连接的一个特殊符号。小学时,每当宫照伊湄练习扬琴,奶奶总会坐在她身后,半晌不动,有时听着听着也悄悄打个盹儿。高二那年,宫照伊湄成为高水平艺术团扬琴专业艺术特长生。为了高三寒假之后各大高校的特长生考试,母亲带着她来到北京,拜访一位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为她辅导。宫照伊湄回想起那段时光,感慨道:“在北京一个月,妈妈每天早上七点把我叫起来练琴,一直练到晚上六点,吃午饭的时候,妈妈就在琴凳边摆张桌子,我就好像和琴凳长在了一起。”北京求学的路上,母亲一直陪在她身边,录音笔成了母亲形影不离的同伴。从老师家里一回到旅馆,母亲便拿出录音笔,叮嘱着老师强调的重点。“妈妈其实不懂音乐,唱歌还会跑调。”宫照伊湄笑着,片刻的沉默后,她说,“上课时她一直坐在我身边,捏着录音笔。我能体会到她的压力,也明白,她心疼我。”
星星点灯聚光彩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进入大学以后,宫照伊湄不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舞台,开始参与扬琴艺术的普及活动,艺术沙龙,音乐鉴赏的课堂都有她的身影。在她看来,艺术普及首先要注重内容的选取,既要接地气,贴近生活,让同学们“愿意听”,又要从专业角度引领同学们从悬泉瀑布的表面看到瀑布之后的洞天,让同学们“听得好”。同时,普及过程中要注重叙述方式的多元化,不能将自己束缚在枯燥的文字讲解中,也不能局限于单方输出,而要增加互动环节,让同学们真正“听得懂”。“我曾经在艺术直播支教中通过现场演示,并结合动画片讲解,引导小朋友们参与互动,气氛十分活跃,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宫照伊湄这样分享道。到这里,扬琴筑成的桥梁早已跨过山水遥乡,让她与另一处的人们互通心意,传递艺术。
描摹人生轮廓深浅
作为高水平艺术团的扬琴专业艺术特长生,宫照伊湄参加过的比赛不计其数,并多次斩获佳绩,曾获华中农业大学青年开讲“艺术微课”讲课竞赛优秀奖,武汉市高校艺术节舞台艺术类优秀文艺作品二等奖等奖项,可谓是“久经沙场”。对于业余的文艺比赛,宫照伊湄建议道,首先要清楚自己的参赛初心,如果是因为热爱,那自然会看轻比赛的结果,胜不骄败不馁。其次是拥有良好的心态,不提倡过度紧张,也不赞同过度放松。“即使是一场简单的小型比赛,也应该全身心地准备。”
大学将近两年,宫照伊湄在学生工作也颇有建树,支书,班长,民乐团团长,忙碌而又充实。“说不忙肯定是假的,一开始都会有压力很大,应付不过来的阶段。想要放弃的时候,就会想起自己高三准备艺术特长生考试的那段时间,上课在教室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学习,下课以后就在琴房练琴,一直到晚自习开始,再跑回教室。未来如何我不能预测,那段时间承受的压力很大,可那么暗的路我都走得五彩斑斓,现在也一定能坚持下来。”慢慢地,宫照伊湄从艺术特长生考试的经历中认识到时间管理和精力集中的重要性。不把学习和工作混为一谈,学习是学生的主要生活,工作是主要的业余生活,专时专用,从而达到二者的平衡。“能力的提升,同学的信任,自身的满足,这些在学生工作中收获到的,都是我努力下去的动力。”最后,她这样总结道。
疫情期间,宫照伊湄无法与自己的扬琴如期相见,便选择线上欣赏云音乐会和扬琴的经典曲目,为民乐团日常排练积累一些新想法,当然也有一些碎碎念,“扬琴精致也脆弱,我特别担心它受到损坏,经常和我妈妈说起学校的扬琴,做梦都在苦恼我的扬琴怎么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扬琴为宫照伊湄点亮了人生的灯塔,她希望这座灯塔点亮这片艺术之海的一片,亮起的海浪涌向他方时,告诉更多的灯塔,它为何明亮。
【校青传记者团】文字记者:王凯璐 李玉玉
审稿人:路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