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下午,校党委书记姚江林走进“共同空间”,与2025级本科生同学面对面交流,共话大学成长与生涯规划。
活动伊始,姚江林鼓励大家积极发言,大胆提出困惑和想法。一名来自外国语学院的新生率先提问,“如何进一步强化文科学生的交叉融合培养?” 姚江林表示,学科交叉是同学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学校“强化基础、深化交叉、科教融汇、产教融通”教育教学理念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学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科交叉。一方面,持续完善通识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边界、丰富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加强文理融通,促进文科与理工科的深度融合,尤其是与学校传统优势学科融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重构知识体系,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围绕“大学生如何在未来竞争中脱颖而出”时,姚江林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他谈到,首先要精准把握国家与社会对人才能力的核心需求,以此为导向明确学习目标,在夯实知识基础的同时注重全面发展,努力成长为符合国家与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其次,要尽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主动加强与老师的沟通交流,借助师长经验解答成长困惑、明晰发展方向,最后,要着力培养“独立生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三大能力,在大学里学会主动探索知识、辩证分析问题,为未来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生科英才班的一名同学提出自己的困惑,“在面对宽口径学习和专业化学习中应该怎样抉择”。姚江林表示,大一阶段是大学学习的“筑基期”,并非要在宽口径与专业化之间做“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要把握“先拓基、再聚焦”的节奏,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他谈到,学校在大一开设的通识和基础学科课程,正是为了帮助同学们拓宽知识视野、夯实学科基础,这些“宽口径”的积累,能为后续专业化学习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维度,避免过早局限于单一领域而形成“知识壁垒”。“任何绝世武功的习得最开始都是由扎马步开始的。” 姚江林以形象的比喻鼓励同学们扎牢“知识马步”,为后续专业深耕打牢根基,实现“宽”与“专”相辅相成。
围绕“学校如何帮助学生弥合课堂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有效培养实践创新能力”这一问题。姚江林详细介绍了学校在推动学生深入社会、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的多项举措。他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专业实践与调查类课程,主动在寒暑假围绕学科专业积极开展社会实践项目,结合学雷锋纪念日、国际志愿者日等重要节点参与学校和社会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在深入社会、产业一线中洞察行业运行与发展动态,提升自身的实践创新力。他表示,学校正积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构建多元化学习场景与实践平台,通过项目制为牵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型。通过设立科研项目与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在真实问题中应用知识、激发创新思维,在团队协作攻坚过程中提升综合能力,培养敢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谈及“如何有效利用校友资源促进人才培养”,姚江林表示,学校高度重视校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其视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双方构成“价值-情感-发展”共同体。他指出,学校通过建立校友会体系、邀请知名校友回校讲座、推行校友导师制度、举办校友企业招聘会等方式,搭建在校生与优秀校友的交流桥梁,既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也增进校友与母校的情感联结。“校友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学校是校友永远温暖的港湾。”姚江林表示,学校将持续加强与校友的联系合作,凝聚校友力量、集聚人才优势、汇聚发展动能,为促进人才培养、特色鲜明一流大学建设注入“校友”动能。
活动现场,姚江林与同学们就“如何平衡学习与生活”“考研与就业的选择”等问题深入交流,现场气氛活跃热烈。活动最后,姚江林寄语同学们脚踏实地、积极实践、勇于创新,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进程,以青春之力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文字丨青年传媒中心 朱东方 黄端淇
审核:陈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