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擘画了宏伟蓝图,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而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这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彰显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始终保持高度重视,为我国乡村振兴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农业”象征着中华民族数的诸多文化符号,数不尽、道不绝,甚至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农业始终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石,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动力。它不仅维系着我们的物质生活,更塑造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血脉。而新时代的中华儿女,应当披荆斩棘守“农心”,踔厉奋发筑“农梦”,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厚植爱农为农情怀,在乡村振兴事业中落实时代担当,贡献青年力量。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农业文化遗产不仅蕴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学智慧,浸润着“天人合一”等千年哲学思想,而且嵌套产生了一系列特定民俗文化,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比如我国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以稻养鱼,以鱼促稻,稻鱼共生,不仅让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得以保存,而且保障了当地居民的食物安全和经济收入,还形成了“鱼灯舞”“尝新饭”等特色民俗习惯。
从北方的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到南方的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从东部的黑龙江抚远赫哲族鱼文化系统到西部的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农业系统……目前,我国已认定18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它们以活的方式讲述着生态保护和发展故事,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这丰富灿烂的农业文明是我们得以守“农心”,筑“农梦”的重要基础。
老一辈科学家有怎样的“农心”和“农梦”?我校果树专家蔡礼鸿老教授,在花甲之年依旧奋战在“三农”工作一线,用脚步丈量祖国乡村大地,用身体力行为新时代青年提供榜样。
2008年汶川地震后,农业宝地汉源县受灾严重,亟需重建。彼时,即将退休的蔡教授毅然前往赈灾。花开时节,他教果农如何给樱桃授粉;雨季来临,他教果农避雨栽培等实用性极强的种植技术;平日里,他也会指导果农修剪、套袋、施肥、防治病虫害……这极大改变了当地果农靠天吃饭的状况。一年后,汉源传来了樱桃丰收的喜讯。果农受了灾,却没受穷。
2013年4月,湖北恩施建始县爆发大面积猕猴桃溃疡病,成片死亡的树苗让当地果农“谈桃色变”。求救电话打到了对口帮扶单位,也就是我们华中农业大学。与果树打了几十年交道的蔡礼鸿,连夜整理出相关资料,奔赴建始县。10余年后的当下,他依旧时常回到建始,看望当地百姓,了解种植情况。
与他长期共事的老教授张丑合对他这样评价,“他只要能为农民解决问题,付出多少都觉得值!”这就是对蔡教授“农心”和“农梦”的最好诠释。
那么投诸己身,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又该有怎样的“农心”和“农梦”?
当下,本禹志愿服队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正厉兵秣马,为明年的征途精心准备;数不尽的本禹志愿服务队分队、诸多公益社团、社会实践团队,一代代来自不同学院和专业的华农人都投身乡村建设一线“解民生,治学问”,于支教课堂中厚植爱农情怀,在调研实践中练就兴农本领,用亲身实践告诉祖国山区和边疆的孩子们,在大山的外面不止是山,还有极为辽阔的960万平方公里神州大地,在向他们的未来招手。
诚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吾辈青年除了能以振兴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还可以成为“新农人”,打造“兴农梦”,还有千千万万条光明的道路,终将汇聚以青春之“小我”书写强国强农之“大我”的时代洪流。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立足新时代,站在新起点,我们能从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奋斗不息的身影,也从更广大炎黄子孙的精神血脉中,看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基石”力量,坚定共产党人的信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殷殷嘱托,担好“宏农学,扬国光”的初心使命,争做新时代大学生兴农强国的排头兵,披荆斩棘守住“农心”,踔厉奋发筑就“农梦”。
文字丨青年传媒中心 黄端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