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晚,以“柑橘如何配对?——科学‘红娘’来牵线”为主题的“大学生科技社团支持计划”狮子山科学汇活动在洪山实验室B区二楼交流空间举行,为青年学子打开了一扇了解园艺科学,特别是柑橘产业发展的大门。
活动伊始,主持人以“动态产业升级的未来”为引,介绍了我校园艺林学学院教授、博导柴利军在柑橘研究领域的深厚积淀。
柴利军以自身求学与科研经历为切入点,迅速拉近了与现场师生的距离。“2001年我来到咱们华农读大学,如今再回忆已是24年前。”从2005年开始攻读研究生到2012年博士毕业,再到深耕柑橘研究,柴利军的学术道路始终与园艺产业需求紧密相连。他提到,我国果蔬消费占健康膳食的60%,人均蔬菜消费量达205万吨/天,位居全球第一,但产业发展仍面临品种、种子、供需平衡等多重挑战:“全国新建桃园80%依赖特定品种,部分农作物种子进口量较大;苹果领域长期以红富士为核心品种,阳光玫瑰价格从‘高不可攀’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变化,这一切都印证了供需平衡对产业健康的重要性。”
作为园艺大国,我国拥有丰富的野生园艺资源,却面临“墙内开花墙外香” 的困境,例如新西兰猕猴桃享誉全球,但其野生资源实际上源自中国。柴利军指出,当前园艺研究还需破解资源利用率低、性状机制未明、传统技术待创新等问题。而柑橘作为我国第一大水果品类,2024年产量近6000万吨,占全球产量的 1/3,其产业发展更是我国园艺领域的缩影与标杆。
柴利军结合团队研究案例,生动诠释了“科学问题源于产业实践”。他以沙田柚研究为例指出,“市场上的沙田柚不仅种子多达150余粒,果皮还厚。更关键的是,沙田柚自交不亲和,还存在单性结实特性,果农每年要人工授粉,耗时耗力。”为破解这一难题,团队从2005年开始,历时15年建立柑橘S基因型数据库,开发早期苗期鉴定技术,最终实现“无需人工授粉也能结出无籽果”的突破,减少果农劳动成本。
“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时需要‘十年磨一剑’。”柴利军分享了研究中的 “至暗时刻”,团队历时6年的探索毫无进展,而全世界仅有他们在做相关研究,没有任何参照对比,后期甚至面临“经费投入看不到回报”的质疑。直到2012年,在与英国专家交流学习后,团队调整技术路径,再经8年攻坚,成果终于在2020年发表。“我们三代科研人接续奋斗40年,才摸清柑橘部分关键性状的遗传机制。”他勉励在场学生,“科研需要久久为功,一旦有所突破,那种喜悦是无法替代的。”
互动环节,师生围绕盐碱地种植、柑橘药食价值开发、人工智能在园艺中的应用等问题展开讨论,现场交流氛围热烈而活跃,思想碰撞间尽显青春求知活力。
活动尾声,柴利军鼓励本科生尽早进入实验室:“我们学校有7500亩试验田,还有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平台,你们要多去田间地头实践,‘实践出真知’不是空话。” 他还分享了自己 “一个人拎着箱子去英国求学” 的经历,寄语青年学子 “要敢想敢闯,利用好‘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阶段,敢于在科研里‘试错’”。
文字|青年传媒中心 黄端淇
图片|徐子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