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晚,我校“大学生科技社团支持计划”狮山科研训练营主题活动在大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举行。本次活动聚焦“粮食安全数智治理”,邀请到经济管理学院三位青年学者,与现场师生共话粮食安全的时代意义、数字技术的应用实践及学科交叉的创新方向。
活动伊始,主持人吴丹洋以“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开篇,强调粮食安全作为国计民生头等大事的重要性,并逐一介绍三位主讲嘉宾:国家级青年拔尖人才、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剑,亚洲社会仿真协会创始主席、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熊航,以及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专家、经济管理学院副研究员代喆。三位学者分别从宏观治理、技术应用、生态协同三个维度,为现场师生带来精彩分享。
李剑首先围绕“粮食安全数智治理实验室”的建设背景与定位展开讲解。他指出,粮食安全是贯穿古今的永恒主题,而当下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以数字技术赋能数智治理。“传统人文社科研究多依赖理论推导与行为观察,而数字时代要求我们用数据说话。”据李剑介绍,该实验室依托我校一流学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而建,整合多学科优势,在人文社科楼四楼构建了包含五个研究室的数据采集与分析中心,通过农田传感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为粮食安全研究提供实时、精准的数据支撑。他以“单产预测系统”为例,说明气象学、遥感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如何融合。通过分析气候数据、卫星植被指数及经济社会变量,实验室不仅能为国家宏观监测预警提供决策支持,还能助力保险公司规避道德风险,为农业经营主体降低损失。
熊航则用生动案例展现数智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变革作用。“过去农民喷农药靠经验,既不精准又有健康风险,如今无人机已成为田间‘好帮手’。”他以智能灌溉施肥为例,解释传感器如何实时监测土壤水分与养分,结合作物生长周期模型,实现“按需供给”——在内蒙古的实验田,该模式已实现每亩节水20%、节肥15%,同时增产10%。而在宏观政策层面,熊航提出“AI辅助决策”的未来图景:“未来县域农业决策中,掌握政策逻辑与数智技术的人才,将与‘通晓’古今农业政策的智能系统协同工作,让政策制定更精准、更高效。”他指出,无论是否选择农业相关专业,当下都是拥抱农业数字化机遇的最好时机,“农业从机械化到智能化的飞跃,将创造远超以往的生产力提升空间”。
代喆聚焦“粮食安全与生态协同治理”,揭示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他指出,当前农业领域存在认知失灵、政策失灵、管理失灵三大问题,即农业数据与生态数据脱节、部分政策“一刀切”、农业面源污染缺乏精准监管等。为破解这些难题,代喆团队利用气象质谱仪等设备,在大田实验中监测作物不同生长周期的温室气体排放,为精细化碳排放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他表示,数智技术正为打通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任督二脉”提供新路径。
互动提问环节,在场新生热情高涨,围绕专业选择、能力提升、AI技术应用等问题踊跃发问,现场交流氛围热烈而活跃,思想碰撞间尽显青春求知活力。
三位学者的分享不仅展现了粮食安全领域的前沿动态,也为师生们提供了学科交叉的创新思路。现场师生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主动关注农业发展、探索数智赋能新路径,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青春力量。
文字|青年传媒中心 黄端淇
图片|李至和